案例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_蒸腾作用的教学案例
案例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蒸腾作用的教学案例”。
案例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
罗世荣
(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虽然案例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我国仍有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案例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则是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和法理基础,国外案例教学的实践情况、及案例在我国法律教学中的适用现状分析出发,重点论述案例在我国法律教学的各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希望为完善案例教学法提供些许参考素材,以此促进法律教学,为推动实现法的现代化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关键词:法律教学
案例
案例教学法
Functions of Case in Legal Teaching
LUO SHI-rong(College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Abstract: Case teaching starts late in China, but still many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es case’s functions in legal teaching.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case teaching, the base of legal principle, the practicing of case teach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in legal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with an emphasis on discuing the function of case in every part of our country’s legal teaching.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referential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case teaching, points to promote legal teaching and push forward to laying the stead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law.Key words: legal teaching;case;method of case teaching 引言:提高法学教学质量,培养理论扎实又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法律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法律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法律教育方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法学教育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基础教育向高层教育转变,由知识型法律教育向综合型法律教育的转变是法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地方难以适应法律教学目标模式的转换,所以在教学策略上应进行完善与更新,案例教学法的引进与实施,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互为补充,成为了当今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将因此对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甚至法制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案例教学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也叫“范例”,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之义。在现代,案例则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记录与陈述。与“案例”这个词相关的术语有很多,如:案例报告、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等。案例的种类不同,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医学案例、法律案例、管理案例等,本文中的案例是指法律案例,即对现实生活中法律事实的再现。法律案例(以下简称“案例”)又分为狭义的案例与广义的案例。狭义上而言,是指直接从司法实践中提取的事实和案例;广义上而言,除了真实的案例以外,还包括源于现实生活,但经过一些加工,对其中部分情节予以适当变更的虚拟案件。本文在案例教学研究过程中所提到的案例,是广义的概念。法律案例教学(以下简称“案例教学”)则是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法律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入法律情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掌握其中的法学理论并追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即学生在讨论与发言中对所学的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大量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判断、分析、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教学目的明确性等特点。
(二)案例教学的法理基础——法的现代化
法的现代化是一种法的发展,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的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该国家和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制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内容包括(1)普遍有效的法律成为了社会调控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手段;(2)法律由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3)法律程序更加完善、公正、合理;(4)司法机构及相关制度日益完善;(5)法律制度日益完善;(6)法学研究、法律教育的发展壮大。法的现代化的标志是法制更加适应发展着的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社会的各种价值目标和价值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法律教学要实现现代化的各种价值目标。法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互动的过程。法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法律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中,能掌握理论知识只是一个初级目标,而法律教学的高级目标则是学以至用。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并从中获得启发。而这一高级目标只有通过法律案例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要使法律教学实现现代化的各种价值目标,要为法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必须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将其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
二、案例在我国法律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历来就有以成文法为主导,以判例为补充的传统。春秋战国时代的荀子曾经说过:“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见《荀子,君道》);秦律中有供判案依据的各种案例的详细记载;汉朝有比照前例推理断案的“决事比”制度;唐朝法典中的“格”既指判例;宋朝以例代格,以例破律的现象十分普遍;明清时,律历并存;民国以后判例也仍有约束力;[1]在21世纪开端的时候,也有人预言:“判例制度应该在中国逐步建立与完善。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判例与法典的有机结合,[2]将成为中国立法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所以,在我国推行案例教学法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8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开始被介绍到中国。1991年,由世界银行在国内举行了大规模的案例研究研习班,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旨在推广案例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但对于开展的案例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法学教育改革之初,许多学者主张照搬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甚至完全不顾我国作为制定法国家存在的特殊性。[3]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许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者通过一些案例让其解析式的检验其对所学原理的掌握情况。事实上,此类简单的举例对学科内容进行说明的教学方法并不就等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所做的是提供一个可以经历的环境,以使学生体验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要的智力思维及分析,通过一个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学员可以感觉到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
(二)案例本身的问题
1、案例编撰的问题。案例编撰过程中没有一个合适的固定的组织来编写案例。且在编写过程中未考虑虚拟与现实的差距,可能虚拟案件会出现不具备普遍代表性,针对性,或难以使学生在决案过程中感受到与现实相同的压力。所以引不起他们的积极参与的兴趣,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案例选择的问题。案例选择存在任意性,经常会存在滥用案例的情况,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又将选取的案例事实简单化,对于案例的关键环节描述与分析不够,使学生难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缺少这种拟真实的训练,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面对现实 [1][2]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37.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J].判例研究.2000(1).28 [3] 唐楚东.法学本科教学应推广案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8-120 中的案例所带来的压力急迫感就不一定能够从容面对。
(三)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未全面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案例教学的指挥者与推动者,[4]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还应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没有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跟随老师提示的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很容易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很难以在独立的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感悟到当事人所应具备的紧迫感、挫败感与成就感。
3、缺乏系统、合理、规范的案例教材。现在的教材往往是“案例——分析要点——点评”三步曲,[5]缺乏引导性,不能起到案例教学“温学旧识——强化新知——实际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就很难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步骤去分析、解决问题。
4、案例教学手段落后。国外有比较先进的配套的硬件设备支持,学生通常也拥有计算机辅助操作能力。而在我国的法律教育过程中,难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辅助设备进行教学,单纯以课堂讲授不能给学生造成生动形象的现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也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律教学中的作用
虽然案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自从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在我国的法律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与学生亲自操练,学生不但提高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际沟通,群体协调与综合决策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应对环境的变化,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改善并升级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大知识的新度系数,成为有创新意识的法律符合性人才。综合而言,案例教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以实现法律教学的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的两重目的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职业培训是学术研究的实践基础,而职业研究是职业培训的指航灯。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法律环境,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习法律的学生可以更容易通过以案例题为主的“统一司法考试”,[4][5] 陈攀.从美国判例教学看我国案例教学的深层次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7(4).44-66.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14(4).399.也可以象律师或法官那样去分析、整理案件、进行辩论、起草法律文书、进行法庭审理,让学生体悟到法律职业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懂得“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间的联系与差异,可以培养法律职业的“共同语言”。在毕业以后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司法实践,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内人才置换提供条件,[6]这样高素质的司法工作人员又为“法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系统灵活的掌握所学的法律原理知识,可以夯实法律基础,有助于培养清晰的调查力,使学生通过广泛的相互联系过程中熟悉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假设的法律状态,从而可以较容易进行逻辑推理;在案例教学法的帮助下,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效率较高。[7]有了以上前提,通过研究生博士生的入学考试相对比较容易,在深造过程中有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则更容易在学术研究中作出成果。所以,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职业培训”与“学术研究”的双重目的,[8]二者又相互促进,培养出理论和事务造诣都很高的人才就指目可待了。
(二)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法律知识,还可以在信息交换过程中更新学生旧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学到许多有关的知识如:经济学、金融学、论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流畅性,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另外,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有效地发展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才能完成,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也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与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首先,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且必须交流信息,形成资源的共享、思想的交流;其次,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相互协作、分工。这样,在对案例的集体讨论中,各种观点与解释变的丰富起来,并共同努力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共同提高。在案例教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学会了对他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他人协作,努力为他人的学习做出贡献。无论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还是满足社会需求,案例教学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法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6][7] 刘武俊.解构中国语境中的律师角色.[J].书屋.2003(3).59-63 王利明.合同法要义与案例分析(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序言).1.[8] 王晨光.理论与实践:围绕法学教育的难题之一.北大法律信息网。
四、如何完善案例教学
在前面提到案例教学对中国法律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从思维系统性的锻炼出发,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法律教学而言不但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但我国案例教学又存在诸多不足,那么,在先在案例教学模式基础上,我们又该从那些方面对案例教学进行完善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案例研究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长期的法律教学过程中,虽不乏片段的情景个案,但绝非一个完整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关键就是进行案例研究,编辑一批有体系的案例,只有这样在案例教学中才不至于教学资源贫乏。
案例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一个案例是对一个教育问题和教育决策的再现,也是对一个教育过程及复杂情景的刻画分析,因此,案例研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情景教学实用型。案例教学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但是绝不可以滥造。虚构的案例一般要与真实的情况相近,与学生所熟悉的法律环境相吻合,具有现实的可发生性,但又不强调案例的每个细节都必须忠于现实生活,是因为真实的案例往往相对复杂,牵涉的内容相对广泛,并不非常适应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提出。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培养学生会应用某个法律知识点采用假定的事实或被设计后的“半真实”事件,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达到理论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二是经过设计后的案例应当是全面、系统、有背景、有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人物情节的,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让学生读完案例后,至少能掌握所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三是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事实场景有着矛盾和冲撞,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相互讨论中有所发现。而如果案例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无法对事实的矛盾发展过程进行恰当的描述,也不符合现实社会的适时发展性。
案例研究理论工作者除了要明了案例研究的特征之外,还得注意在进行研究时,得多考虑案例研究应有多种类型,对说明型案例、政策型案例、决策型案例、理论发现型案例等都要有所概括。此外,也要慎重选择案例研究的主题,只有充满着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事件才能勾起参与者的兴趣。
(二)教师的主动教学,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时关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本身不但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处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演讲、表演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将这三个过程相结合,将“法学系统观”贯彻到理论教学及其具体操作中来。
1、课前选择好案例。
设计好问题是前提,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模式的成败。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启发性原则。案例中应包含一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三是典型性原则。现实中的案例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的编排上要分好层次,层层递进。
当介绍某一新知识时,可用情节简单的小案例,其目的时针对性的培养学生 对该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本学科的知识日渐丰富,教师可以起用较复杂的大案例,它涉及到本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防止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过于单一;鉴于法学是一门系统性学科,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情况,利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更复杂的案例来培养学生在复杂案情中兼顾各学科统筹管理和运用法律知识的高级能力。
3、在具体操作中做好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分析案例事实与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并做好课前预 测与分析,注意复杂疑难案例可能产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及歧义,并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予以适当的引导与协调;其次,教师应注意讨论的时间控制安排,合理地分配案例介绍、问题提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师答疑的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教学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等予以控制,以营造比较真实的案例教学环境。最后,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保护与鼓励学生各种积极思维得出的多种答案,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协调法律冲突,如何站在最适当的法律角度,如何抓住主要法律问题,同时兼顾其它法律问题,最后得出最佳的解决途径。在讨论结束以后适当点评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保障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积极配合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他们必须以一个当事人的真实心态进入角色。[9]
1、在课前学生应认真查阅相关法条、专著和期刊,阅读案例资料,对相关法律知识予以复习,对以前学习中未涉及到的新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并准备发言提纲、辨词等。同时还应对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予以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每个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并提出起诉或抗辩的意见。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团队的相互协作,提高讨论的效率与质量,并获得协调人际关系的锻炼,以适应将来工作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3、案例讨论以后,学生进行口头上或书面的总结互相交流经验对案例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完善的意见,并对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要点、创新、疑点、难点进行记录、思考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从而完成一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四)案例教学应结合实际
1、案例教学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
首先,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 学生写作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组织、协调、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强等等。每个人的优点可能正是他人的缺点,在案例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工的时候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从事不擅长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予以锻炼,比如:让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担任辩护律师,学习如何整理发言思路,理清说话逻辑,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让总是单独行动的学生负责组织协调的工作等等。这样学生才不会总是回避自己的缺点。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对学生多加鼓励,在分工的过程中多花心思,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10]
其次,每个学生对将来都有不同的人生规划。有的学生想搞学术,进行深造,做一名理论研究者;而有的学生想从事实务工作,比如做律师工作。这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理论与实际操作都应兼顾,但是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实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教师在分工过程中就应多给予希望从事实务工作的学生参加模拟审判的机会,并引导其进入司法实践的角色,让其理解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差距。[9][10] 周宏.教学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7.周宏.教学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4.对于希望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在其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这类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多学科地深入分析问题。
总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征与不同的职业规划,所以在案例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
2、案例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与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引入面试,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即提问式教学法。在不断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以启发学生思维,强迫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不计较学生想什么,而计较学生怎么去想。这样的逼问式的考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她们在高度的压力与恶劣的对抗式环境下,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有条不紊,对答如流。同时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经过这样长期、专业、系统的训练,学生应对以案例题为主要题型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就会显得游刃有余,也可以打破在司法考试中统招生考不过自考生,法学专业的学生考不过其他专业学生的尴尬。此外,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相信学习法律的学生通过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也会容易很多。这样,就有很多高素质的学生继续进行深造。
3、案例教学与模拟审判相结合。
教师组织与司法实践中完全相同程序的庭审活动。模拟立案庭立案,然后由 学生扮演的当事人选择自己的委托代理人,并提交起诉状与答辩状,法庭送达起诉状副本,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开庭时让学生模拟审判长、审判员,主持由学生扮演的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庭审查、举证、质证、列出无争议事实、针对争议焦点进行辩论、进行最后陈述、法庭调解、合议庭合议、宣判等。整个程序都由学生来完成,书记员也由学生来担任,并由他作好询问笔录、证据交换笔录、开庭笔录、合议庭笔录、宣判笔录,帮助法官完成裁定书、调解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还可以进行上诉二审,再审,申诉等程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庭审活动中,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公正断案。
结语:
中国法学教育肩负着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任,我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在许多层面上,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我国引入并推广案例教学法为中国法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虽然案例教学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仍有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但是其对法律教育、法治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各国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还有待深入研究。这就需要各位学者集思广益,多多研究国外案例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91.[2](美)劳伦斯.M.弗里曼.美国教育背景.[A].韩大元,叶秋华,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律教育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安守廉.法律教育与案例教学刍议.[J].经济经纬.1998.(3).[4]王健.中国近代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J].判例研究.2000(1).[8]唐东楚.法学本科教学应推广案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1(2).[9]陈攀.从美国判例教学看我国案例教学的深层次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7(4).[10]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14(4).[11]刘武俊.解构中国语境中的律师角色.[J].书屋2003(3).[12]王利明.合同法要义与案例分析(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序言).[13]王晨光.理论与实践:围绕法学教育的难题之一.北大大律信息网.[14]周宏.教学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5]周宏.教学模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6]常绍舜.系统科学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17]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依法做事的观念、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以及把法律作为首要的行为准绳的观念。【能力】能够正确理......
论法律风险意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做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法制的建设不断加快,政府监管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交易方式日趋复杂,作为规范企业行为的准则,法律......
谈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韩非子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
法律在学校中的作用之我见2.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推动作用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受经济发展,现实国情所限,继续教育尚不发达,终身教育概念才......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学案教师寄语 法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