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_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

————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之心得

青羊实验联合中学 李珊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诗词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殊属性,又受到鉴赏者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较为困惑的难题。在探索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下列一些教学心得,这些方式对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起了有益的推动,也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识记诗词。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在介绍背景时,我会根据诗词的自身特点,联系从前所学的东西,采用各种介绍背景的方式。

李白给大家的印象是洒脱不羁、及时行乐的酒仙印象;殊不知其实李白也曾经是凌云壮志,一心想要一展宏图。所以在教学《行路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曾经学过的《渡荆门送别》,青年李白的豪情万丈做了铺垫,我再详细介绍到李白这个阶段“赐金还山”的特殊遭遇,他们自然就非常能够理解面对美食美酒一向洒脱好饮的诗人为什么“举杯投箸不能食”了;再联系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背景,学生也就对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希望有了深刻体会。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的学习,大家惯用的教学程序是先介绍背景,再进入这首词的正式学习。我则选择了从词的小序入手提出了几个问题:1写作时间是多久?反映出具体背景是?(丙辰 被贬密州)词人做了什么事?(欢饮达旦)作词目的?(怀子由)2序中表现词人情绪和状态的字词是?(欢,醉,怀)在解决了三个问题后再请学生在朗读几遍后思考词人为何“欢”为何“醉”为何“怀”?我尤其对“醉”进行了详细分析。这样来学这首词,学生对理解词中的几种复杂情感就容易透彻多了。

二、重视朗读,感受意蕴之美

探索精神是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地接受知识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朗读、吟唱也正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参与式活动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体现。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渡荆门送别》,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三、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我采用此法;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譬如在教授《蒹葭》、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李煜的《相见欢》时,我都以放录音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由诗词产生的音乐美,;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教学《使至塞上》时我用此法演绎古诗。

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四、抓住关键字词,掌握深层意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入情”就是鉴赏的初步。也就是说,诗词鉴赏要从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作为诗词的语言,除了一般语言所具有的字面意义外,还有言外之意,字面意义当然是言外之意的基础。因此,对诗词语言字面意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所学的诗词大多有课下注释的帮助,但学生缺少经历体验,光凭字面语言较难理解把握看似平淡实则深远的诗词意蕴。因而我认为可以从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抓住诗词中关键词来触发学生深层次、多角度思考。如对陶潜《饮酒》一诗的灵魂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一向是教学难点,没有体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这首诗时,我抓住诗中“心远地自偏”的“远”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离什么“远”?有远就有近,那么离什么“近”?学生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再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讨论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到:离凡尘俗世远,离清新脱俗的大自然近。这样,比单纯地讲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想法要深入得多,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思维得到的理解也深刻得多。

抓住诗词中字词注释的简单或模糊,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夏完淳《别云间》中的“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课本上注释为“囚徒”,源于《左传》。我讲课时就引导学生思考:钟仪做了郑和晋国的囚徒为什么要戴“南冠”?夏完淳此诗用“南冠”仅仅表明囚徒的身份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就向各个方面扩散,由这个词探究到钟仪的处境、心境,夏完淳的遭遇及写作背景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出发加以分析:“南冠”在这里不仅指囚徒,更含有忠心为国之意。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悲愤和大义凛然的情感的理解。

五、扫除语言障碍,品诗句言外意

初中诗词中“用典”的现象不少。学生在欣赏诗词时,若对诗词中的典故不了解,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诗词缺乏兴趣,更不可能真正透彻地了解诗词的内涵和诗人意在言外的思想感情。诗人用典,或精心雕琢,或想象奇特,或委婉曲折,或寄寓深远,其手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讲析诗词中的典故,并且注意将这些用典的情况分类,让学生更加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

暗用典故,曲折达意。即用比较隐晦含蓄的手法,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中。如《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见自己经过日月旁两个典故,诗人暗示古人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杜牧的《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等等都属这类。

反用典故,翻出新意。即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含意,逆向取义。最典型的有苏轼《浣溪纱》“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听唱黄鸡与白日”,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性格。杜牧《赤壁》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即是给有名的赤壁之战中的结果一个反向假设,寄寓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化用典故,新颖脱俗。化用典故多来自文学作品中的佳句,有的点化入诗,有的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也不同于抄袭。它不是牵强附会地生吞活剥、原句照抄,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融入了新的诗歌意境,其表达效果甚至超过了原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李白也在《行路难》中化用了鲍照的诗句。两者都是成功化用的典范:既不失原句的意蕴,在表情达意上更胜一筹。

六、比较联系,加深理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诗词教学中通过比较法,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还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诗词内容,而且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异中求同,理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

一般说来,诗人词人由于自身性格、经历、喜好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他们有自成一派的风格。譬如李白的《行路难》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相比,虽然最终的情感不同,前者对前途依然充满坚定信念;后者则要离开俗世纷扰追寻绝对自由的“李白式积极”。但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两首诗在几十个字中发生了多次不同情感的变化,这正是诗人放浪不羁的性格和诗歌风格的体现。又如《浣溪纱》和《水调歌头》都是苏轼旷达率真性格的体现。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汉江临眺》写景名句都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贯风格。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通过联系作家的不同作品去体味他们的诗词风格。

不同的作家可能风格迥异,但在对事物的感知和作品的表达上常常也有相似之处。《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巧用人的错觉对山水的生动描绘跟《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又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动词的运用上非常神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跟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完全如出一辙。在教学时我着重让学生去比较体会这些同样出彩的妙句,他们能深切感受到:艺术真的是相通的。

同中求异,体会诗人情感之变化

如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如梦令》描写的是富家少妇闲适的闺中生活及心情。我将她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与之作比。开始并不告诉学生这是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不同。并引导:为什么同一作家会有这样风格迥异的体现?联系我之前讲到的李清照生平介绍,有的学生很快想到:这是词人不同时期心态的表现之结果。这样的比较,让学生确实独立地动了脑筋,而且又拓展了视野。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是词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它表现了词人不甘沉沦,一心要以雄心壮志卫国的豪情。我特意将词人另一首同词牌名的词与之作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学生不用教师多讲,在吟诵时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这首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欲绝的情感。我再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对其表达的情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也领会到:有豪情冲天,也有似水柔情,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一个真实的人的情感流露。在自己的写作创作中也应该如此这般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将同样描写刻画送别心态的《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作比较,将同样描绘塞外风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使至塞上》《渔家傲》等作比较。常常是我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两两比较讨论思考。在稍加启发引导后,学生的回答让我非常惊喜。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在比较思索中真正理解了词人所想表达的东西。

七、分类识记,形成网络式积累识记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准确熟练背诵默写所学诗词。初中六册那么多诗词,学生常常学了这册的就忘了那册的,如何让学生都能准确熟练地记下这么多内容?在前面所进行的比较阅读尝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所学诗词作分门别类的梳理,如“送别类、”“思念类”,再细一点的“表达雄心壮志类”、“用典类”、“表现哲理类”、“写花类”、“写月类”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诗词全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网一般。所学诗词可以分类记,学生经常互相抽背看对方记忆有无遗漏,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以为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地继承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代替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喜欢这些优美的诗词并主动去感受理解它们。我提出以上一些粗鄙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让学生爱上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爱上学习的策略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不爱学习,他们平时精神抖擞,可是一叫他们学习,就萎靡不振,提不起来精神。怎样使他们爱上学习呢?我认为,要想让他们爱上学习,必须讲......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摘要:阅读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语感。儿童的天性都喜欢听故事,这是阅读的最初也是最大动力。不要给学生规定阅读内......

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麒麟区麒麟小学 吕奉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

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很多章节里都涉及到了阅读。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教会学......

让学生爱上作文

让学生爱上作文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让学生学会作文,更在于让学生爱上作文,让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给人惊喜不断。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呢?我认为不是方法的说教,而是在潜移......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学生 古诗词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学生 古诗词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