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书报告_中国文化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书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文化读书报告”。
读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20世纪30, 40年代战国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于1938年12月所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可谓是其史学思想与现实主义思想的综介体现。在此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史观,也可以看到在1938年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雷海宗先生对于中华民族如何战胜日寇,在战火纷飞的世界环境下得以生存与复兴的深刻探讨。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可以说是雷海宗先生的成名作,也最能反映其学术成就以及思想。同时,这本书还是从“兵文化”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开山之作。通过阅读本书以及了解本书的写作和编写情况,我发现它并不能算作雷先生的学术专著,只能算作一本论文集。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下编、附录。上编的内容主要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批判。包括《中国的兵》,《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无兵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两周》。我把上编也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篇主要写了秦朝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第四篇主要写的是秦汉以下中国兵文化的衰落,最后一篇是雷先生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的方法合论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特征。下编则收录了《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这两篇文章是中国抗战爆发后,雷海宗针对抗战建国中的中国所发表的看法,目的是为了增强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本书的附录收录了《世袭以外的大位继承法》一文。在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以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一.中国的兵
作者从“零散材料的许可范围内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心理怎样;至于制度的变迁不过是附带论及,因为那只是这种精神情况的框架,本身并无轻重。”并且相信兵的精神是看清一个民族盛衰的方法。春秋时代虽然有平民当兵,但是士族才是当兵的主体。当时的贵族踊跃参军,视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士族子弟自幼接受文武方面的教育”,打仗全无怕死心理。并且春秋时代两军对战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实力,作战讲究章法礼仪,厮杀不多。战国时期,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完全灭掉对方,战争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获胜方经常坑杀降卒,战争变得异常惨烈严酷。因此军民的心理都发生变化,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平民出现厌战心理,二是上等阶级的文武分离以及和平主义的宣传提倡。同时,秦国为了防止六国复起,以及为了满足戍边的需要,秦代开始征兵制,而“所发的都是社会所认为下流的人。„„这是后代只有流民当兵,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的变态局面的滥筋。”楚汉之际,军队只属于主帅而不属于国家,爱国观念非常淡薄,此后,“爱国的观念消灭,爱天下的观念流产,人民渐多不愿入伍,结果就产生了一个麻木昏睡的社会。”
雷海宗从兵的角度切入来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认为一个民族对待战争的态度可以评价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进取心。透过本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雷先生笔下的“兵”指的不单单只是上战场作战的士兵,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会有高素质的兵,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一个民族走向堕落,那么这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会走向腐败破灭。一个民族的兵是否强大,不仅仅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富强,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在一个尚武的,有进取心的民族团体中,他们渴求胜利的欲望要远大于其他民族,使他们更加容易抓住历史的机遇。雷海宗先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问题,他在书中写到“兵的问题牵动整个社会”,“兵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在当时抗战的年代,他认为应该培养一种武德,即为民族和国家献身的精神。而且我们要彻底摒弃腐败堕落的文德。他认为文德是导致整个社会腐败的根源。“旧中国传统的污浊、因循、苟且、侥幸、欺诈、阴险、小器、不彻底,以及一系列类似的特征,都是纯粹文德的劣根性。”针对当时的情况,他也提出了改造国民的方法“每个国民,尤其是处在社会领导地位的人,必须文武兼备。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不能创造光明磊落的文化。此点若不能达到,将来我们若仍与以往2000年同样地去度纯文德的卑鄙生活,还不如就此亡国灭种,反倒痛快!”
总之,雷海宗这个视角可谓由小见大,可以说这是他独特的“兵”的理论,到全体国民素质,他从上到下地批判了全体社会成员,透彻地分析了国民劣根性解决办法。可以说,这样的视角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中国文化周期说
雷海宗的中国文化周期说建立在其文化形态史观的基础之上。他的文化形态史观是西方史学家斯宾格勒、汤因比开创的历史形态学的东方回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雷海宗先生只是继承了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历史形态学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历史研究的方法。他重视文化的自律性,认为文化为具有发展—兴盛—衰败—灭亡生命周期的有机体。每个文化都要经历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大一统、政治破裂、文化灭亡的末世五个时代,此后该文化便不复存在。雷海宗以其文化形态的五阶段说来考察中国历史,却发现至公元383年把水之战时,中国文化己走完其五个阶段,理当灭亡,但中国文化却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为什么中国文化避免了与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一样被外族征服的命运?雷海宗扬弃了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说。
研究中国史时,雷海宗有自己独特的分期方法。他说“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可分为两大周。第一周,由最初至西元383年的把水之战,大致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外来的血统与文化没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周,由西元383年至今口,是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的佛教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无论在血统上或文化上,都起了大的变化。”他把第一周细分为封建、春秋、战国、帝国、帝国衰亡与古典文化没落五个时代;第二周细分为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明、晚明盛清、清末中华民国五个时期。
中国文化能够“独具二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其他文化在一周后灭绝,中国文化何以仍有强盛的生命力呢?雷海宗认为,是胡汉民族的融合、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江南的开发,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第二周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文化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扩展到以江南(长江和珠江流域)为中心。雷海宗分析了历史上开发江南的情况,认为“最后得到机会开发南方的可以说是优秀分子中选择出来的优秀分子所以二千年来,虽因外患来自北方而统一的首都始终设在中原,然而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地位一代比一代重要,人口一代比一代繁殖,到最后都远超中原之上”。最后,雷海宗作了如下总结:“到明清时代,很显然的,中原己成为南方的附庸了。富力的增加,文化的提高,人口的繁衍,当然都与此有关。这个发展是我们第二周文化的最大事业。在别的民族己到了老死的时期,我们反倒开拓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新天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例外。”
雷海宗还探讨了建设中国文化第三周的途径。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是“在结束第二周的传统文化建设第三周的崭新文化’,因此他主张“在抗战中建国”,“无情的摒弃一切可能的成功捷径”而“忍受目前这种无上的损失与痛苦”:“若要健全地推行建国运动,我们整个的民族必须经过一番悲壮惨烈的磨练。二千年来,中华民族所种的病根太深,非忍受一次彻底澄清的刀兵水火的洗礼万难洗净过去的一切肮脏污浊,万难创造民族的新生。在雷海宗看来,要创造新生的第三周中国文化,重点要解决好兵、家族、元首三个问题:“兵”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以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以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三个问题若都能圆满的解决,建国运动就必可成功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
心得体会是对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著名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总结,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写心得体会时,可以注重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内涵,使文章更有观点和见解。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案例,它......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更加清晰明确。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个人、团队或组织的角度来进行总结和分析。接下来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
浅论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报告《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