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临水骋怀_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临水骋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小石潭记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黄果树瀑布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细致观察,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于坚,于1954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做过编辑,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飞行》等。著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等散文集以及《余件作品集》(五卷)。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无聊(liáo)
弥漫(mí)
崩裂(bēng)
干瘪(biě)
狭窄(zhǎi)
陈腔滥调(làn)
震耳欲聋(zhèn)
4、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5、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知道黄果树瀑布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为什么原先看到图片并不特别激动?在黄果树看到旅游纪念品为什么还产生无聊之感?
明确:因为作者所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是一个风景图片,只是一个概念,和祖国的其他风景图片一样,缺少活力,缺少生机,是“死的”,所以不是特别激动。因为旅游纪念品也和别处一样,是按照某种旅游纪念品的统一风格制作的,没有新鲜感,所以感到无聊。
互动2:当作者见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这种想法却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听到声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黄果树瀑布真正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不再是一种概念,特别是听到黄果树的声音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是有生命力的,明白了它不只是有形的更是生动的。这种激动地心情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排斥到喜欢到为它陶醉,全身心的融入到其中。充分显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互动3:作者在接近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被飞溅的水花淋得湿透,这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作者却把这种感觉写得非常有诗意,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不舒适是作者真实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外在的感觉。而作者从内心深处来说,随着淋湿程度的加剧,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也进一步加深。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它,越亲近越喜爱,越喜爱越接近,湿透的程度越厉害。但作者还是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所以作者对黄果树的既有“抚摸”“亲近”这样舒适的感觉,也有“惊恐”“疼痛”这样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激动与欢乐并存的美好感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互动4:文中有几个黄果树瀑布?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明确:文中只有一个黄果树瀑布。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互动5:作者在震惊与黄果树瀑布壮美的同时也发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与众不同,这不同是什么?
明确:黄果树瀑布有它的后面,这里步入前面雄伟、壮丽,但黄果树的声音却是从这里发出,黄果树有它不为人所知的美在其中。这进一步吸引作者去接触黄果树。
互动6:文章结尾认为,如果不是亲自用耳朵、躯体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命题本来只是千篇1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的题目。你赞同吗?
明确:赞同。这只有亲自用耳朵、躯体去感受才会有不同的观念、体会。内心才会震颤,所思所感也会不同,才有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千篇1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题目。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7、再次品读、赏析课文
8、写法归纳:
1)对比手法。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抓住事物的特征。3)情景交融。
9、小结全文:
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河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绿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望庐山瀑布水
李白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
师:对,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3、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4、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6、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4、高梁桥的得名: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2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5、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liè)窈窕(yǎotiǎo)几席(jī)缙绅(jìn shēn)趺坐(fū)痴禅者(chán)筵中人(yán)烟霾(mái)喧嚣怒诟(xiāo gòu)了不相属(zhǔ)岚(lán)侑(yòu)茗(míng)羸马(léi)微泮(pàn)飚风(biāo)舛(chuǎn)邸(dǐ)砾砾(lìlì)
6、重点字词:
1)春盛:春意正浓。
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
3)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
5)临:面对。
6)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7)然则:这样……那么,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7、需掌握的虚词:
8、文章主旨: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第一篇:作者仕途顺畅,心情愉快,对京师盛景玩得很开心,写得很详细,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完“极乐寺”而返。(侧重写景)
第二篇:作者屡次求官未果,心情郁闷,对京师盛景没写上几笔,竭力强调北京春日的杀风景,春天比冬天还要让人扫兴。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侧重议论)
9、写法归纳:
第一篇:
1)采取白描的手法。
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而是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语句精炼,用词贴切。
第二篇:
借景抒情。
白洋潮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
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布置预习 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句进行圈划,待交流。
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和钱塘潮的资料。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
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
2.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理清思路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揣摩文章 品味妙处 1.疏通课文
(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湫(qiū)
(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喧传:哄传。
吊:哀悼。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辟易:惊惧后退。礴:拍击。旋:很快。2.教师范读课文。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交流,通过ppt 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
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1.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2.
整理字、词、句。
观潮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以及形成原因。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
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
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六、总结全文。
1、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A、潮来之状。
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
B、演兵之威。
“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C、弄潮之技。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D、观潮之盛。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A、渲染:“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B、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C、对比: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七、布置作业:
水之歌,水之思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词语,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采用逻辑顺序写作说明文的方法;学习采用小标题写作文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感: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已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的重要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二、题目解说:
从题目看,这篇科学小品说明文,描写的对象是水,文章内容既有对水的歌颂,又有对水的思考。
三、复习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阅读说明文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四、朗读全文讨论学习:
1、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生命之源''雕刻大师''循环与平衡''历史沉思'四部分内容
2、文章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用小标题文章显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内容一目了然。
3、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说明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根据说明内容看,采用了逻辑顺序。
五、总结全文:
本文介绍水对生命、地球面貌及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及人们对地球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号召人们珍惜、保护地球珍贵的水资源。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第三单元,预习下一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XX—2018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在合作中发展第五课:合作竞争求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合作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合作与竞争......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安家中学 吕坚一、教学目标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第三单元加减法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