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_book2unit4教案
教案(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book2unit4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学精品,它以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精美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最早的《诗经》诞生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读懂诗歌的内涵,怎样去教会学生去鉴赏,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单向的介绍讲解、全面分析后再向学生强行灌输,此种教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洒脱,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哀怨„„这些饱含诗人生命情感的句子,不反复诵读,怎么能体会的真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告诉我们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积累诗歌的习惯,并背诵一定量的诗歌。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日一诗”的小演讲,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并谈谈自己的鉴赏,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鉴赏是否合理,谈谈自己的观点;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如此坚持下来,几年积累的收获是不小的。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诗歌语言凝练,感情含蓄,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感受,成为学习诗歌的一大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平时课堂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用丰富的画面与情景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思考的深度。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一轮朗月透射茂密松林,清净泉水在青石上流淌表现出来,甚至可以听到山泉淙淙的声音。还可以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五彩斑斓。
三、教会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 诗歌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都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常常是诗人生平经历,心灵世界的表露。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人生际遇,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如要深刻理解南唐后主李煜后期的词作,如《虞美人》、《相见欢》等作品,必须要先了解李煜亡国的命运,从国君沦为俘虏的遭遇,这样才能深切体会词作中的家国之思、亡国之痛等沉重悲痛的情感。
所以,在学习一首诗之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时代背景,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不但领会诗歌的一些意思,同时也增加对诗人生平、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抓住意象、画面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
读一首诗歌首先要抓住意象和画面的组合,想景悟情是感受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融入作者主观情思、进行艺术加工的具体形象。所以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和我同时望月。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饱受相思之苦。屋里烛光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竞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3.抓住诗眼,细致深入推敲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把他生命的感触写成凝练的诗句。抓住关键字、诗眼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深厚激烈的情感,体会炼字炼句之妙处。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和“涌”都是炼字。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簸无靠的凄怆心情。
当然鉴赏分析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还有很多,不同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简单生硬的套用。而应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尽可能从多个角度综合地去分析解读。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好好地重视和珍惜诗歌教学这一部分,努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诗意情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不断去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科学合理的诗歌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古文教法探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 出处 类型 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赤壁之战》 名词作动词 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名词作状语 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捕蛇者说》 动词作状语 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 技》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 《卖柑者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 出处 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刻舟求剑》 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记·陈涉世家》 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 顾炎武:《文章繁简》 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左传·殽之战》 表假设
2.说
例句 出处 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 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劝说
请说之 《墨子·公输》 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 高兴 3.辞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 《史记·鸿门宴》 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
4.鄙
例句 出处 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 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 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浅薄
5.微
例句 出处 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列传》 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梦溪笔谈》 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卖油翁》 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即使不是
6.之
例句 出处 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史记·项羽本记》 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韩愈:《马说》 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 《墨子·公输》 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 出处 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 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站》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
追求灿烂生命、远离毒品侵害——主题班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了解近年来我国演艺界涉毒事件,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能力目标:明确毒品对任何人都有危害,从而自觉远离毒......
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健康教育》教案机电部 陈丽叶 1.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
《绿色食品流通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纸箱、纸盒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瓦楞纸箱的包装特性及常用范围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重点:瓦楞纸箱的包装特性和常用范围,纸盒的特点和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