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_教案再别康桥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再别康桥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目标:

1、诵读(重点)

2、体会诗歌“三美”(重点)

流程:以“别”导入——作者背景介绍——听读生读师读——分析情感,探讨诵读要点—— 欣赏“三美”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知人论世(同学先讲,老师补充)(2-3分钟)名字: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家世: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拜梁启超为师。

缠绵爱情:配合热播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照,讲解徐志摩与三个女子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一个是深爱他,但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被他抛弃的大家闺秀张幼仪;一个是他深爱却因一件小小的意外而嫁给了他老师之子的林徽因;一个是他深爱又深爱他最终相伴他走过一生的才女陆小曼。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时年35岁。

地位及评价: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爱、美、自由。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逢康轿的切身感受。

三、读 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7-8分钟)

提示题目《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字透出了感情基调?——“别”

请一名学生试读(强调诵读四个要点:慢,轻重缓急,连而不断,想象你就是那时那地的那人,注意与《沁园春·长沙》比较),以鼓励为主稍加评价。

听名家配乐朗诵,得出诗歌的总体的语调是——轻柔舒缓 师范读

四、读出诗情。通过分析情感与诵读指导来读出诗情,感受艺术美。(提醒学生做笔记)(25分钟左右)

1、第一节诗 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依依不舍情感。

师范读,生跟读。

2、第二节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读出作者的欢喜。

师范读,生跟读。

3、第三节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这一节写作者的眷恋 师范读,生跟读。

4、第四节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这同样写的是作者的眷恋

师范读,生跟读。

5、第五节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向往。

“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

“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师范读,生跟读。

6、第六节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作者在这个时候是情绪低落,静思默想。

师范读,生跟读。

7、第七节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作者最终悄悄作别

师范读,生跟读。

8、师生共同小结诗人的情感:(板书)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作者离开母校时的一种淡淡的忧伤,但一个地方作者似乎忘记了离别,兴奋达到了高潮那就是——第五节,在这之前,第一节是——依依不舍,第二三四节是——欢喜与眷恋,在这之后第六节是——回到现实情绪低落,第七节——悄悄作别。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用轻重缓急来读出各种情感。

五、作业:(3-5分钟)

1、课后张贴:《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

2、自由诵读(强调四个要点)板书:

再别康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2分钟)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别康桥》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上节课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显得清新飘逸。

二、检查诵读水平:请一女生朗读,大家评点并指正。(2-3分钟)

三、赏析诗歌的“三美”。(20分钟左右)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推崇这种观点。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2、韵律和谐。

启发:①《沁园春 长沙》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与和谐,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㈡绘画美。

找出意象。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A、金柳

请一生读这一节

1、我们看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可能的答案: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荡漾”可否换成“浮现”?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如我们可以说: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不可以,“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写出了诗人温柔有缠绵的情怀,同时和前面的“河畔”“波光”相呼应。

方法总结:“炼字”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比较法”和“联系上下文法”。B、青荇。请一生读这一节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2、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C清泉。齐读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总结画面美: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四、疑点解析(学生问 学生解答)(5-10分钟)可能的问题有:

1: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点拨:“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2、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3、“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4、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点拨: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我们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的行为是显得多么的俗、五、作业。鉴赏短诗和朗诵背诵课文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注: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这首诗是谁别谁?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根据以上注释,写一篇鉴赏短文,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音律角度来鉴赏、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三美”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比喻)(拟人)(暗喻)

鉴赏诗歌:抓意象法

炼字类型: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

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

《再别康桥》教案

沉默的离歌——走近徐志摩之六读《再别康桥》执教人:汪江峰教材分析:中专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再别康桥教案

再见,小时光“外婆的澎湖湾,那里有我许多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在记忆中,姥姥总是那个一直很慈祥的人;是那个一直很无所不能的人;是那个一直无所不能的人。外婆......

《再别康桥 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再别康桥 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