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案_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平均分的教案”。
平均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交往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准备:纽扣盒,小圆片,磁性圆片12个,练习纸,课件.、奖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孙悟空八戒沙僧的图片,师:他们是谁?一天在取经的路上,他们饿得慌,实在走不动了。这时,唐僧从包裹里拿出了这些桃子,几个?(9个),师傅说:我不饿,你们三个分着吃了吧。说完就走了。八戒一见师傅走了,马上说我来分我来分。你猜八戒会怎么分呢?为什么?
(意图:在“不平均分”与“平均分”的大背景下,认识平均分。同时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合理性。)
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1、理解平均分概念。①认识。
师:这些分发中,你觉得哪种分发最公平?(3、3、3)为什么?(每人同样多,每份同样多)师:什么是每份啊?老师听不懂呵,师:这里有几份呢?(3份)这份是3个,这份是3个,这份也是---每份是3个,每份同样多。这种分发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平均分。板书课题,大家一起打个招呼。(齐说)
师:这节课就来研究平均分。刚才我们是怎样把9个桃子进行平均分的呢?(把9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谁也能说说?同桌互相说。
其他的分发就不是平均分了。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不平均分的每份不一样多。------)对,只有每份同样多我们才叫它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同样多”。
评:在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对比中因出平均分,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外延。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难点。学生运用数学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要经历一个模仿尝试的过程。
②理解。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在图上来找到它吧。手势表示对或错。判断:出示图1。为什么?是怎样平均分的呢?圈一圈。(8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同时出现表述句。图2,又是怎样分的呢?同时出现表述句。图3。那又是怎么回事呢?图4。哦不是平均分的,你可有办法把它变成平均分的吗?
师:太棒了,居然能移多补少将每份变得同样多!这样,我们就把----,大家一起说:(出现表述句)
(意图:再现生活中平均分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比与调整,让学生进一步清晰平均分的要求,实现概念的内化。同时也是对下一环节学生独立平均分方法上的渗透。)
2、平均分的过程。①摆一摆。
师: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随处可见,看,这是?(衣服),几件?(3件)还有一些纽扣,我们来数一数?(12颗)。12颗纽扣要平均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几颗呢?独立思考。(如果有个别学生举手可以迟缓发言,如果学生较多,则请。是吗?)
让我们取出12个小圆片,用小圆片代替纽扣,在练习纸的衣服上分一分。分之前先思考:你打算怎么分?活动。
②说一说。分好圆片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全班反馈:师:好,请让你的小圆片安静地停下来,摆摆小手做端正!你的动作真快!(发1号卡片)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如果能说清楚,就让听的孩子上来摆,如果说不清楚,就让他自己上来摆。)你的习惯真好,不光仔细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能去思考理解同学的想法)。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可能也是四个四个摆,但形状不同的。)
机动:小朋友的不同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虽然他们摆的形状不同,但他们都是四个四个摆的!得到田字形的有一字形两种摆法。
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有请,如果没有则:A好,让我们的学具快速地跑回原来的小袋子里,谁整理得最快老师给他第一名!分2号卡片。B课件演示。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分发,小朋友仔细看,和刚才分的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其实我们生活中分扑克牌也是这么一个一个分的。
③概括与语言提升:刚才我们的12颗纽扣是平均分的吗?怎么分的?语言表述。学生在摆之前已经能用口诀去解决了,在摆的过程中应用口诀马上摆好,其中摆的过程思考的成分很少。那么这里的摆有价值吗?学具操作的目的性是什么?
(意图: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体验什么叫平均分。通过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共享,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其背后也是因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并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
3、抽象平均分的概念。
①圈一圈:让我们一起把刚才分的结果在纪录下来。师生一起。
师:刚才我们摆了小圆片将12颗纽扣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个,好把小圆片放回小袋子。如果不摆小圆片,你能想象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是几个吗?(指名几个)
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学生画下自己的分发比看着点子圈省时,反馈生成性的东西多。②反馈:师:你们是怎样平均分的呢?指名说,还有补充吗? 你们这么多的发现真让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将练习纸放一边。看哪些小朋友最快?(发3号卡)
为什么分的过程不同,形状不同,却都是平均分?(每份一样多)
四、小结。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分才是平均分?在分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不同的分发?
三、练习。
1、给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反馈说说把()平均分成了(),每份()。
2、你还认识这些硬币吗?你也能将这些硬币平均分吗?你是怎么平均分的? 把()平均分成了(),每份()。对他们的分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为什么他们这两种分都是正确的?看来我们看待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在这节课上,还有三个小朋友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请得到奖卡的小朋友上来。一共有6支铅笔。发奖。说: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2支。老师分1、2、3名,还这样发吗?看来还要根据是否合理来决定是否需要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孙悟空 八戒 沙僧3 3 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4 3 2 把()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教学说明: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设计了唐僧分东西这一具体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每份同样多。再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4、突出“每份数份数”的理解。新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取消了对每份数份数的强化,替代的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在后续的用乘法解决问题中也不再抽象每份数份数总数,这样虽然降低了抽象的难度,但学生在理解除法意义时,在分的过程中对每份数份数不再象以前那样清晰。失去了前面强有力的铺垫,学生对每份数份数感到陌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感到困难。所以在平均分的这节课上,我们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去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不断的强化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也可能是新教材独立设置一课时的目的所在吧。
《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2.通......
分一分设计者:康莉教学内容:6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2.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3.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
“平均分”教学设计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张 艳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分一分......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
平均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