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_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2020-02-28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2)5m/s=______km/h(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 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A.3m/s B.7m/s C.3.5m/s D.2.5m/s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 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C)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2.......

第3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3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作者:徐乾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75 更新时间:2010-9-7 学科:科学 课题:地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 教师:徐乾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 教学重点/难点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过程......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设计 快慢 教案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设计 快慢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