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西湖游记两则(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_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

2020-02-26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西湖游记两则(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照课下注释学习《西湖二》

(2)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并体会。

(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欣赏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2)欣赏西湖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杭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2.请学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教育资源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教育资源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⑥文中表达思想感情最深刻的一句是

,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可讨论)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表达了作者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情感(可有争论)

⑦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举例说明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等。

教育资源

三、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的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作业设计】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板书设计】

春—尤为奇观 西湖=-西湖最盛

月—尤不可言

朝烟→

朝日始出

夕岚→

夕舂未下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像的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与自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保护动物。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西湖游记二则》教案 鲁教版

22.西湖游记二则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2.欣赏西湖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及......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捕蛇者说(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捕蛇者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2、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文言知识,课文要能够熟练翻译直至准确默写。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 (3)学会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3 星星变奏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西湖游记两则(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西湖游记两则(第2课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 西湖 上册 课时 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 西湖 上册 课时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