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多宏观经济学教案.答案_宏观经济学胡东华答案
王云多宏观经济学教案.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宏观经济学胡东华答案”。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教 课程名主
讲
教
案
称 宏观经济学 师
王云多
一、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使用教材和教材参考书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4.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5.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6.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3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性质或内涵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了解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及国民收入帐户;
(3)重点掌握GDP和GNP的概念以及GDP的核算方法;
(4)理解GDP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区别,了解其它几个国民收入指标;(5)掌握国民收入的桓等式。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倒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七节:结束语 本章教学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3)国民收入桓等式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GDP度量产出时存在的问题;
本章教学方式:多媒体;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结合中国实际来讲授本章内容;
参考书目:
1.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4.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本章思考题:
1.如何用支出法核算GDP?为什么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2.如何用收入法核算GDP? 3.试述国民经济的桓等式?
4.某厂已将积压数年的产品推销出去了,这对当年的GDP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
5.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DP,为什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均衡收入和乘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并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了解永久收入、生命周期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4)重点掌握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投资乘数,各类政府乘数的概念。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第五节:乘数论
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八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第九节:结束语 本章教学重点:
(1)消费函数及边际消费倾向;(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不同; 本章教学方式:多媒体;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理论内容讲授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的讲解;
参考书目:
1.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4.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本章思考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2.说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课外作业: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50(单位:10亿美元)。试求:(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企业非愿意存货投资是多少?(3)若投资增至100,求增加的收入?(4)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d,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什么变化?
2.已知某经济的平衡预算乘数为0.8,政府购买乘数为2,试求该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税率。
3.已知:某四部门经济中自发消费为100;边际消费倾向为0.8;税收T=0.25Y;政府购买为11;投资为80;净出口函数NX=50-0.1y。试求:(l)均衡投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的计算方法与图形;(2)理解并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3)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4)重点掌握资本边际效率、加速数、流动偏好陷阱,IS-LM模型;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实际利率和投资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五、预期收益和投资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说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七节:结束语 本章教学重点:
(1)投资函数形式及MEI(投资边际效率)和MEC(资本边际效率)联系和区别;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及流动偏好陷阱的内容;(3)IS和LM曲线(含义、推导和斜率);(4)影响IS、LM曲线移动的因素;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无 本章教学方式:多媒体;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理论内容讲授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的讲解;
参考书目:
1.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4.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
2.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IS曲线为什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影响IS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4.影响LM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LM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6.在放弃投资是个外生变量的假定后,为什么必须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到一起来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3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理解并掌握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3)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重点掌握如何运用IS-LM模型分析西方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第三节: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结束语 本章教学重点:(1)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2)掌握失业的概念、类型、自然失业率,知道“奥肯法则”;(3)掌握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成因;(4)掌握各种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5)掌握宏观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及其衡量,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6)掌握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7)掌握货币政策的效果的IS-LM分析及其衡量;(8)掌握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知识;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历史及现状 本章教学方式:多媒体讲授;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实际来讲述,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参考书目:
1.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4.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本章思考题:
1.宏观经济政策有些什么目标,各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西方财政制度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具有自动稳定作用? 3.财政政策效果与IS、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6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理解并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3)了解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4)重点掌握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五.赤字与公债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第四节: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第五节: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期货市场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三、期权交易
四、双向期权
第六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七节: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货币政策效果与IS、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财政政策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用IS-LM模型说明:(l)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为零?(2)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为1?(3)决定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是什么?(4)如何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3.一国政府对进口品征收关税对本国经济有何影响?
4.当一国经济处于既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赤字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课堂讨论:
结合上一章和本章讲授的理论知识,探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相应措施。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本章不予讲解)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一般了解)(3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握菲利普斯曲线;
(2)了解失业的类型和通货膨胀成因;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一、失业的数据
二、失业的分类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二、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数据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八节:结束语
课堂讨论: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就业问题?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3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2)理解并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了解永久收入、生命周期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4)掌握和重点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问题;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四、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组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欧洲联盟
三、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三、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 第四节: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
一、倾销的含义
二、倾销的特征
三、反倾销措施
四、倾销的确定
第五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外汇市场干预 第六节:结束语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3学时)
第一节:汇率和对外贸易
一、汇率及其标价
二、汇率制度
三、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
五、实际汇率
六、净出口函数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净资本流出函数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节:IS-LM-BP模型
一、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
二、IS-LM-BP模型
第四节: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一、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
三、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 第五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三、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四、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六节: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一、南-北关系简述
二、南-北关系模型化的两种思路
三、用对称方法分析南-北关系
第七节: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 第八节:结束语 本章教学重点:
(1)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掌握BP曲线的含义、形成和推导;(3)掌握IS-LM-BP模型;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无 本章教学方式:多媒体;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结合中国汇率改革的历史沿革来学习IS—LM—BP曲线;(2)注意间接标价法计算汇率和直接标价法计算的汇率对IS—LM—BP模型形式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曼昆著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 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版。4.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本章思考题:无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本章一般了解)(3学时)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2)理解并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了解永久收入、生命周期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4)掌握和重点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问题;
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
三、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增长核算
一、增长核算方程
二、增长的经济估算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
一、基本假设和思路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三、稳态分析
四、储蓄率的增加
五、人口增长
六、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七、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
一、基本模型
二、两部门模型
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鼓励技术进步
二、鼓励资本形成三、增加劳动供给
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特征
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二、基本理论 第十一节:结束语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本章不予讲解)
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章不予讲解)
«宏观经济学»作业一、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对策。答:“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竞争失效或失灵。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在充分竞争中实现的,而在竞争中,企业可能走向联合......
(1)2011年的名义GDP=5*15+3*10+4*5=1252012年的名义GDP= 6*16+4*20+3*6=194(2)2012年的实际GDP=15*6+10*4+5*3=145(3) 2012年的GDP平减指数=(2012年的名义GDP/2012实际GDP)*100=GD......
宏观经济学结课论文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并从近期、远期来论证......
计算:1、假设某一经济中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L=0.8Y-2000r,令G=200,t=0.2,试求(1)IS曲线(2)当名义货币供给M=800,P=1时的......
姓名:王炳翔班级:市场营销三班学号:101411008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近日阅读了一部揭示市场经济奥妙的宏篇巨作——《经济学原理》感悟颇深,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