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百家争鸣)A_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教案(百家争鸣)A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第八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②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① 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② 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③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 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 生:······
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争鸣”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的学者针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己的解释。他们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同学们在阅读教材和联系必修
一、必修二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概括出“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这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生:······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板书)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板书)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板书)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板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铁犁和牛耕的大量出现,使得私田增加,冲击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失去了井田制的依靠,也失去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局面。而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3、主要派别代表:
师:在前面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我们提到《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而教材中所提到的主要派别有:儒、道、墨、法。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板书)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师:下面,我们结合第三部分的内容,具体了解一下儒、墨、道、法四家的主要思想。(1)道家:道家学派是指以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道家学派的思想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道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老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师:相比于儒、墨、法三家的学说,道家学派的理论明显比较消极悲观。老子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是由于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师: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2)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是墨子。墨子原来是跟从儒者学习的,只因不同意儒家的观点而另辟蹊径,自立学派。战国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的学说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主张是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缺点问题而发的。①兼爱。(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注重自卫战争)③节俭,反对奢侈浪费。④尚贤。(崇尚贤能之才,反对任人唯亲)
师:墨子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他并不考虑实际上是不是真理。所以,墨子学说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很大。但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儒、道、法三家都曾经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而墨家却逐渐消失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3)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厉行严刑峻法。韩非子:
①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②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法”,“以法为教”。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师:韩非子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4、历史影响
5、孔子的思想: 师:生平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展示几段材料,希望你们开始从材料中总结出孔子思想的内容。第一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三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总行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四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
师:①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板书:仁、礼)
②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6、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材在介绍孟子和荀子时,主要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两者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更好地明白两者的思想。*①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他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②荀子在政治上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荀子认为要统一中国,必须实行“王道”,要使国家强盛,则要实行“霸道”。这样既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争取人心,实现“王道”政治。这样又实行武力压服,用刑法来进行威慑,实现“霸道”政治。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并巩固天下。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治。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挥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这就是“仁政”了。④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六、本课小结:
师: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学习延伸”中的问题。(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百家争鸣一、课题:百家争鸣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2、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历史课百家争鸣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百家争鸣的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