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_四年传统文化教案
4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年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8、三孔---孔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府。
2、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孔府。
2、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教具准备
搜集孔府的相关知识。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1、阅读诗画揽胜。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
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著名画家周之冕、高其佩、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二、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三、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五、巩固
和家长介绍一下孔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8、三孔---孔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林。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教具准备
搜集孔林相关知识 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由此往北是二林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墙内有一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明人黄养正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
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孔林)
三、再读文章。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体味“孔林”的独特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8、三孔---孔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庙。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孔庙。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教具准备
搜集孔庙的相关知识。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二 讲解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 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为大家介绍孔庙。
2.播放“孔庙”的课件。
3、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4、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六、课外延深
搜集与三孔有关的小知识、小故事、成语等在班上讲跟大家听。
9、长江-----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难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教具准备
搜集长江的知识。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长江之歌》片段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长江之歌》
师:是啊!《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长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风采与气概,才值得我们赞美她,崇敬她。长江不愧是一条伟大的河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长江”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阅读诗画揽胜。
1、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老师也了解一些赞美长江的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赞美长江的佳句)师:谁还能说说自己对长江的了解?
2、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三、温馨点击。
1、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生自由阅读几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这首小令仅仅四五十个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了男女的相思与离恨。上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比喻相离之远,相逢之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日日表现了思恋已久,比喻相见之切。下阙“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写女之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热切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的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民间流传甚广。
四、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六、课堂总结,深化提高
1、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个人评价(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9、长江----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教学重点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教学难点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教具准备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对于巴山蜀水,是众说纷纭,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别是其精致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另有泰国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
二、阅读诗画揽胜。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
三、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1、《渡荆门望楚》这首诗写得昂扬有力,气势流动。前六句写景,场面开阔;后两句写人,豪放倜傥。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交相辉映,使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无怪有人称之为“初唐描写荆门形势的第一佳作”。
2、巫山高耸入青天,远来的巴蜀之水流经这里。遥想巴蜀之水应该有尽头,可是什么时候才能到青天啊,暗喻自己蒙受不白之冤被流放,慨叹何时才能还清白之躯,三夜三日经过可怕的黄牛滩,不知不觉两鬓布满了青丝。
3、欣赏陈毅诗句。
四、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六、课堂总结,深化提高
1、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个人评价(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9、长江----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楚文化的知识。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1、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要求: 认真书写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总结,深化提高
1、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个人评价(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9、长江-----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
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欣赏杨慎《临江仙》。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难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教具准备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1、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麼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於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总结,深化提高
1、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个人评价(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10、谜语---字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2、搜集部分字谜。
3、字谜共赏。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具准备 搜集字谜。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1)借其东邻米,烹出短尾羊,殷勤邀尔至,三人续文章(打一成语)(谜底:欲盖弥彰)
(2)一弯新月破金乌。(打字一)(谜底:归)
(3)一点一点干,要稳不要急。(打一字)(谜底:秤)
(4)保护视力。(打一俗语)(谜底:小心眼)
10、谜语---画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2、搜集部分字谜。
3、画谜共赏。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画谜及画谜的故事。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画迷,是一种饶有趣味的灯谜。它以图画的形式出谜,让人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去寻思谜底,比单纯的文字灯谜要活泼、新颖、别致和有趣。它被人们誉为“谜中骄子”,在读书时代的今天,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全书共收话们画谜近600则,分为“今画趣猜”和“旧图新猜”两部分。“今画趣猜”以今人配作的画面为谜题,“旧图新猜”,以前人佳妙丹青为谜面。每则画谜旁有“猜谜提示”,次页有“谜底揭晓。帮助读者品玩、领悟猜谜的乐趣。书前有《代序》和《怎样猜射画谜》,详述画谜历史沿革与猜射方法。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苏轼的佳话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苏轼)有一天去妹夫秦少游(秦观)家作客,苏小妹见哥哥到来,十分高兴,设宴款待。饭后,秦观陪舅兄到书房小憩,苏轼见书案上有首诗,上书:“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手命难保。”后注“打一字”。原来是首字谜诗。苏轼看罢,颔首微笑,连声赞妙。随即握笔在诗旁空白处龙飞凤舞写了一首诗。诗曰:“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一旁眉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写毕,递给秦观,秦观默诵一遍,两人相视大笑。苏小妹听到笑声,迈进书房,问两人何故这般大笑。秦观顺手递过诗笺,苏小妹读罢,也不作答,拿起笔,飞快地也写了一首诗——“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边身子生双翅,半边身子长四蹄;长了四蹄不会跑,生了双翅无法飞。” 三人六目对视,心照不宣,各自发出会心的欢笑,异口同声“妙妙妙”。原来三人所吟的字谜诗,尽管谜面不同,谜底却完全一致,打的都是同一个字。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四、课堂总结,深化提高
1、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个人评价(完成课本上的“成长阶梯”)
11、谚语---农谚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2、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具准备 搜集农谚。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
农谚: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经验概括,常以通俗谚语或歌谣等形式广泛流传。
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春不种,秋无收。
枣芽发,种棉花。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11、谚语---学志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2、制作谚语卡片。
2、搜集一些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并受到熏陶。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导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四、搜集学志谚语。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17课 茶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茶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2、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继续深入的研究。3......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9《幼女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李台镇中心小学赵丽平年3月201317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3、想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将继续学习六——十单元。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名人长廊5、姜尚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重、难点 参照注释,读懂课文,大体把握主人公的故事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