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7-18 07:13:4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3.腿有残疾的刘老师工作认

第2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金湖县银集镇中心小学 张晓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2、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3、研读细节,学习写人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感悟思念

1、出示:(同学们春天又到了,好美啊!能读一读吗)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师: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是的,这就叫睹物思人)

师:每逢这时,作者就会在心底深情地思念出示: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是的,这就叫触景生情。)

2、还记得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由此景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写板书

谈腿疾

放风筝

3、春天、风筝,让苏舒阳思念起了自己的刘老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那三十年尘封不住的思念继续放飞——(读题)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品读了“写板书”这件事,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念,继续品读“谈腿疾、放风筝”这两件事。

二、品读课文 体验思念

1、在读“写板书”这件事时我们知道有一个字留在了作者心灵的最深处,是什么?

2、老师在读“谈腿疾”、“放风筝”这两件事时发现也有一个字眼经常浮现在作者眼前,让作者难以忘怀,时时思念。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这两部分,想一想,是什么?(1)发现了吗?经常浮现在作者眼前的是刘老师的什么?(2)对,是笑。这两件事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笑”字。(笑谈腿疾、笑放风筝)

3、首先 请同学们读“谈腿疾”这件事,想想刘老师那是怎样的笑呢)(1)投影出示: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2)一个在我们看来是较为伤感的故事,刘老师却是笑着说的。(能像刘老师一样笑着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吗?)

(3)如果是你,能笑得出来吗?

(4)刘老师这笑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坦然、乐观幽默,指名读)(5)同学们,这一笑,掩盖的艰辛,展现的是乐观,让我一起感悟刘老师的微笑吧!

4、身体残疾,可面带微笑,这样的刘老师,这样的笑容作者难以能忘怀!所以,春天来的时候,作者都会在心底深情呼唤: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齐读)

5、是呀!作者的思念绵绵不尽,思念刘老师谈腿疾时的笑,更忘不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笑容,请快速默读6—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细节,细细品味文字,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指名交流。(能说说你读书的收获吗?预设:有生活情趣、心灵手巧、热爱生活、自信自强)

(2)出示文字: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这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①读一读,想一想写了那几个细节(①亲手制作②亲手放飞③亲自追赶)(引读: ② 无论那一个细节,让作者难以忘记的依然是这个“笑”字。这三节中都写到了刘老师的笑,能找到吗?(指板书:笑:做风筝的笑,放风筝的笑,追风筝的笑……)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就是说不仅要会读文字,还要读懂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思。

③再读读这几段文字,体会这笑的背后分别包含的意思?(热爱生活、、幸福满足、自信自强 ……)

④朗读指导。预设1:这快意的笑容是对生活的热爱,预设2:一个“漾”字 漾出了快乐和幸福。预设3:这“笑”里面包含的是自信,是自强不息……预设4:是的,这面带微笑的喊着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自信、顽强,“我自己来,”这是多么自信的语言,指名读,齐读。预设4:让我们在脑海中随着刘老师一起笑着奔跑,笑着叫喊吧。一起读这句话。预设5:无论是叫着,还是拄着拐杖,也不管是蹦跳,还是追赶风筝,刘老师笑容依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指名读、齐读重新编排的课文)

(3)身体残疾,可放起风筝,他却笑得自信,笑得顽强,这样的一位刘老师,让人怎能忘怀啊!

所以,春天来的时候,看到风筝的时候,作者都会在心底深情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齐读)

5、有人说: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威尔科克斯(1)这句话告诉我们笑的两种境界。

(2)读到这儿,你觉得刘老师的笑应该属于哪种境界。(3)齐读。

三、拓展延伸 迁移思念

过渡:是的,刘老师就是那种生活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即便30年过去了,作者依旧难以忘怀。

1、配乐朗读第十节(读的真好,把我们带到了作者那无尽的思念当中。)

2、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刘老师放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这风筝寄托着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爱放风筝的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让我们心中升腾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3、的确,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作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甚至在“*”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作者没有。)

4、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作者为什么这般的坚韧呢?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放飞的风筝。因为刘老师永远在他的心灵深处。)

5、所以,春天来的时候,看到风筝的时候,作者都会在心底深情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①齐读②无尽的思念就在这省略号里,再读)

6、、我想这里的省略号不光是无尽的思念,更有苏叔阳心中许多话想对刘老师说。

同学们,能写一写吗? 春天又到了。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总结全文 升华思念

1、今天,我们和作家苏叔阳及他的老师一起放飞了理想的风筝。希望同学们心中永远铭记:

一个人————刘老师

一个字————笑

一份情————思念

2、希望同学们将来面临挫折时,能思念起今天的这节课,让理想的风筝在你的心中放飞。

板书 : 理想的风筝

写板书 转

笑谈腿疾

笑放风筝

第3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以作者回忆的心灵独白引入学习,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学生的思绪就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进入三十年前的日子。】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样的问题似乎更有亲和力,更能感动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

二、品味人物形象

(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

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26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六单元以“校园畅想曲”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开头由看别人放风筝引起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飞的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品读“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引领学生品味心声,深化风筝,总结感悟,回归课题,从而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也已经形成了良

未完,继续阅读 >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