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教学设计_故乡的教学设计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故乡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故乡的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蚌埠第八中学 陈凤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2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理清文章脉络。2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3.搜集鲁迅生平与本文创作背景的相关内容。二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 “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 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检查预习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2 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3 疏通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真情讲述:复述小说梳理课文基本内容 感知文章情节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概括训练,有语言简洁的要求)。

——小说主要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2)以“我”的行程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各用三个字概括。回故乡——在故乡——别故乡

(3)第二部分(“在故乡”)主要写了哪三方面内容?用简要语言概括。回忆少年闰土——遇见杨二嫂——重见中年闰土 3 感知文章表现形式

要求: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

开头写故乡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结尾离开时“并不感到怎样的留念”,写出了这次故乡之行我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开头写回忆中的“一幅神异的图画”,结尾写朦胧中眼前展开的同样图景,同是写景,但我的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先写少年闰土,后写中年闰土,突出人物前后的变化,表现文章主题。前面说我想不起故乡的美丽,回忆少年闰土后“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表明我对故乡美好的印象跟我与闰土的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前面闰土说“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后面启程那天闰土“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小结:本文结构严谨,并主要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小说思想内容。4 关注命运 感知人物(1)闰土命运研究

少年闰土热情活泼、聪明单纯、勇敢善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一个“小英雄”;而中年闰土迟钝麻木、沉默寡言,“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像一个木偶人”。少年闰土和“我”“哥弟称呼”,充满纯真的友情,而中年闰土对“我”口口声声称呼“老爷”,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发人深思,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重重压迫,“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使他在心灵上远离了“我”。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悲惨的现实,深刻揭示出广大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板书:小英雄——木偶人(2)杨二嫂命运研究

除闰土外,小说还重点写了杨二嫂。在你的眼里,她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她? 明确:

杨二嫂年轻时靠姿色招徕顾客,获得“豆腐西施”的美名,“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她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庸俗、虚情假意,总想从别人那儿捞到便宜获取利益的势利女人。

作者对杨二嫂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她的“辛苦恣睢”同闰土的“辛苦麻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色调,都是作者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板书: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3)人物形象大家评

3(4)人物关系研究

(四)深入探究 感知主题

提问:“我”回故乡看到的一切,使我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我离开故乡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离开这“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念”,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看到的是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看到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四面看不见的高墙”使我“非常气闷”,“小英雄的影像”由“清楚”变为“模糊”,又使我“非常悲哀”。

想到“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因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现实使我感到“愿望茫远”,对将来充满忧虑。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的有无,就像路的有无一样,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对于将来的希望有无,关键看现在。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家,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生哲理,也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板书:希望——路

(五)质疑探究

要求学生从段落结构的安排、中心意思的表达、写作方法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几方面质疑问难。教师视具体情况或组织学生解疑,或存疑,留待课后进一步探究。

例如:《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六)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七)课外训练练笔: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所编故事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2 熟读课文,背诵“我躺着……也便成了路”。

板书设计

故 乡

鲁迅

对比

小英雄————木偶人

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希望————路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

《故乡》 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

故乡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故乡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

《故乡 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故乡 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故乡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故乡 故乡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