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_22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22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唯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使“台湾问题”复杂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是“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中国政府第一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D.《中美联合公报》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 1997年12月20日 B. 1998年7月1日

C. 1999年12月20日 D. 2000年7月1日

3.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A.马英九 B.宋楚瑜 C.连战 D.江丙坤

(二)能力提高

1.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被各方接受

2.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区别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各自的权限不同

3.台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三)延伸拓展

1.江泽民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3.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四)模拟练习

1.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两岸应捐弃前嫌,携手共进。我们希望台湾同胞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共两党“和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证明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组合式选择题是难度较大的多项选择题,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判断好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背景是()

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②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各国纷纷与台湾当局断绝关系,出现与中国建交热

潮 ④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解析:答案为A。我国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由当时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例题解析

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方针有什么意义?它蕴涵着辩证

唯物主义的哪些丰富内涵?

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自展才华

海峡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请你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资料,分析目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包括哪些。写一篇小政论文,就如何实现祖国统一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历史的昭示与未来的抉择

──写在“汪辜会谈”八周年之际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汪道涵

八年前举行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最高层级的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进程中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八年来,“汪辜会谈”及海协与台湾海基会的一系列商谈与对话,成为促进两岸交往、改善两岸关系的重要

标志。

“汪辜会谈”之所以成功举行,取决于双方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以诚意和善意构建了两会交往与商谈的共同基础,这就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没有这一共识作基础,双方是不可能坐到一起来的。„„这是“汪辜会谈”能够产生政治互信并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基础。

“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客观现实。我与辜先生数度握手,凝结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昭示的是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它具体地说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双方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同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双方可以以求同存异的精神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一些政治争议,也可以就政治分歧坦诚地进行对话,这才是两岸中国人平等协商的具体写照。江泽民主席多次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1998年10月我对辜振甫先生讲的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86个字,去年以来钱其琛副总理多次阐述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都是“汪辜会谈”历史精神的体现。我念兹在兹的,就是一个中国、平等协

商、共议统一。

„„

历史昭示着未来。坚持1992年两会共识,以恢复两会协商基础,才能真正接续“汪辜会谈”开创的对话与商谈机制,才能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下,增强互信,积累共识,使两岸关系尽早得以改善和发展。台湾当局如果真有对话的诚意,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1992年两会共识,以实际行动为重开两会对话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历史资料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相继成立

1990年11月21日,为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这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接受“陆委会”的委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台水泥

业巨富辜振甫。

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一年内,合作处理了各类突发事件24起,建立起了相当良好的协调关系。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17次商谈。

(三)学术前沿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效果及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这一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是:《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邓小平提出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

这一理论已经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1)香港回归祖国;(2)澳门如期回归;(3)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严重

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繁荣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四)书目网址

1.《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的白皮书》

2. www.gwytb.gov.gn(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历史张静导课时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依“学情”备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例与反思宁夏长庆高级中学 吕淑杰一、案例描述第一:创设情景,播出《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第二:出示问题,分组讨论、研究,共同交流,达成共......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历史组 王朝英一、课标要求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优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22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设计 大业 高中历史 22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设计 大业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