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_教案水和水蒸气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案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

一小杯水、玻璃片、小烧杯、大烧杯各一只、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5倍放大镜、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热水、记录单。

五、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谈话导入

1.复习

2.活动准备:认识材料与记录单,明确学习任务。

1.复习导入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板书:水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2.引起注意、熟悉材料。

(二)探究“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1.暴露前概念

2.观察玻璃片上的水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在观察交流活动中认识水蒸发成水蒸气现象

1.问题情境:(出示玻璃片)用手指点水,并将水划在玻璃片上,预测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

3.组织交流:(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水到哪里去了?(3)解释:水变成看不见的气体状态跑到空气中了,这种现象叫蒸发。由水变成的看不见的气体叫水蒸气。

(板书:水

水蒸气)

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解释”的学习过程,建构“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科学概念。

(三)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

1.观察“白汽”,做出猜想

2.借助工具观察“白汽”,引发新思考 3.进一步观察“白汽”,形成新认识 4.解释现象: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问题情境:在空杯子中倒入热水,提问:热水在蒸发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白汽”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什么?

3.组织观察与交流。

4.组织实验,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的水。

6.总结:白汽是杯里的热水蒸发成水蒸气后遇到冷的空气又变回来的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水蒸气

水)7.组织学生解释: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1.暴露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2.引导学生经历“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预测——观察、描述、记录——新认识”的学习过程,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不断寻找新证据验证原先的猜想,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四)师生总结

整理本节课的研究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识。

1.提问:现在,你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后组织交流。

2.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整理学生的概念发展成果。

(五)课外探究

引发探究欲望:经历水蒸发的研究过程。

交待任务:观察一杯50毫升的水蒸发完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给50毫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

进一步发展科学实证意识及培养持续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水蒸气

试教体会:

一、让前概念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展开。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前概念做了调查。学生对于“蒸发”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在这些零散、模糊的初始想法中,最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对“水蒸气”的认识。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蒸气”就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白汽”。这些调查结果让我下定决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绕过“白汽”的研究。试教过程证明,这项研究活动也绕不过,除非你“告诉”孩子说“白汽不是水蒸气”。

二、让实证成为探究学习的核心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水和水蒸气的互相转化可以说是一个隐性的物质变化过程。对于这个过程,学生已经从一些课外读物中间接获取结论,在课堂上我们是继续“告知”学生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看见”?在试教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实证”的过程:

1.水变成水蒸气。一开始我根据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的现象分析“水到哪里去了?”。学生分析得有根有据,蒸发的概念顺利得出。可是这是“实证”吗?学生凭什么相信这些水是自己少掉而不是老师在作假呢?如何进行“实证”?我做了以下改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块玻璃片,让学生在2分钟内观察玻璃片上水的变化,亲眼看到水少了、干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看”到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2.水蒸气变成水。用在热水上罩大玻璃杯的实验很容易得出“水蒸气能变成水”的结论。但是“白汽就是水蒸气”的错误前概念在这里自然呈现,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都把白汽描述为水蒸气。在试教中我发现,当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时,学生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而是去寻找新的“错误”证据,比如“水蒸气热了就看见了”、“水蒸气浓度高了就看见了”等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使用直接告知、或者推理等方法来解释“白汽”时,学生暂时接受。但是课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很多学生仍然认为“白汽”是水蒸气,有的学生则说老师告诉我们“白汽”是水。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启发了我:对于三年级儿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看到“白汽”的真面目即小水滴,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学生才会茅塞顿开。

三、让记录成为科学学习的习惯

“科学记录本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让每位学生有一张记录纸,伴随着学生整堂课的研究学习。可是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经常要停下来让学生记录,好像把课堂的节奏搅乱了,记录好像成了课堂教学的“包袱”。我们带着疑虑的心情翻阅着学生的记录单,逐渐一份份欣喜代替了原来的忧虑:一份份记录单呈现着一位位孩子探究的足迹。从每一份记录单上我们都可以还原孩子当时的想法与表达。这不就是孩子回忆与反思的依据,不就是老师评价孩子科学学习的依据吗?如果说科学探究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科学记录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于是在本课中,我决定对记录单进行完善,把记录进行到底!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材分析】《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下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6课内容。学生在上节课讨论了“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假设,并把一些不可能因素已经排......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风吹都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察,理解空气......

《水和水蒸气》的教学设计

《水和水蒸气》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水和水蒸气 教学设计 水蒸气 教案水和水蒸气 教学设计 水蒸气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