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中华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中华”。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的感受诗歌中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与赞美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课文里的景物描写,使得学生对祖国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身为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句中的所有描写都与祖国息息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课前准备:
让同学们各自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报纸书籍、电视电脑或让父母讲述),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2、从大家的谈话当中我们都了解,祖国正在飞速的发展,而我们可以自豪的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华少年!”引出课题。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四)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⑴ 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⑵ 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
(五)、读美,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七)、板书:
8、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的感受诗歌中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与赞美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3.通过课......
台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父亲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对农民的生活和心理乃至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的了解很少,理解文中的父亲的心理和性格有一定困难。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了解诗意。3、分角......
中华少年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中华少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