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2020-02-28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两万 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能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只等闲”的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八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出示长征的路线图)为了躲避国民党的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贯了湖南、广东、贵州等11个省,跨越了半个中国,历经了两万五千里路,整整走了两年,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翻越岷山以后,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这行程两万五千里呀(再读课题)

三、学习诗歌

(一)一读,读通诗句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注意把诗读正确。

2、指名读,注意读流利

师: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语言美、韵味美、节奏也美。谁能读出他的节奏?指名读。

3、齐读

过渡:看来,这首诗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的朗读了,但仅仅读正确、读流利并非我们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前提是得读懂这首诗。

(二)二读,读懂诗歌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诗歌,(先自学,后小组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弄懂诗歌大意)

2、通过刚才的自学以及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诗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3、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三读,读出感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远征难 B、万水千山

(2)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过了哪些山? 又涉过了哪些水呢?默读下面六句诗,把有关山水的名称圈出来。(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具体交流(1)五岭

让我们把目光首先聚集在五岭山脉上。A、五岭是指一座山峰吗?(指名答)(出示课件)山势怎样?(逶迤)“逶迤”做何解?(蜿蜒、绵延曲折)师:五岭就是这样的高低起伏,绵延不绝。B、谁能抓住“逶迤”,读出五岭的山势。(2)乌蒙

A、乌蒙山山势怎样?这句诗里有一个词清楚的交代了乌蒙山的山势。(磅礴)出示课件 有些同学不理解“磅礴”是什么意思,你能否把它替换成常见的四字成语。(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真是高大险峻、耸入云端啊!)

B、你能否读出这种磅礴之势。

师:五岭这么绵延,乌蒙山这么陡峭,这远征真“难”啊!可在红军眼里,五岭却成了(翻腾着的细浪),乌蒙山成了滚动的泥丸。这一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红军钢铁般的意志及不惧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他们藐视困难,具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C、谁能读出这种感受?(个人读、小组轮读)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片)看,红军战士来到了金沙江畔。金沙江水势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拍)面对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她们怎样穿过这条河,安全到达对岸呢?要是游过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究竟怎样过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谁来给大家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B、师:红军竟然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就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群什么样的战士?(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你什么心情?(生答)你能否读出这种心情?

C、师:如果用这句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的心情,是哪一个字?(暖)是啊,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让人心里倍感温暖。然而,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实在是太少了。接下来的大渡河可就不那么好过了。

(4)大渡河

A、这是大渡河,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生答:心惊肉跳)如果让你攀着上方的铁索过桥,那又是什么感觉?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B、看录像,谈感受。同桌之间交换意见。用“我看到了一群_______的战士 ”说话。

C、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D、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岷山

A、这时,红军来到了岷山脚下,岷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雪山)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B、红军战士面对这座雪山时,是什么心情?(喜)师:他们有病吧,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大雪山,要翻过这座山不知道又有多少战友长眠于此,那喜从何来呢?

③三路大军翻过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结束,革命胜利在望,国民党的机枪炮弹再也打不到他们了,用几个四字成语来表达。(喜笑颜开、欢呼雀跃、笑逐颜开、欣喜若狂)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齐读 ④是呀,翻越了这雪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主席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它距今已经八十多年了,它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同时它离我们又很近,每一个人的求学之路都是你的长征之路。要想胜利走完长征,跨入高等学府,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你需要怎么做?看来大家对“只等闲”三个字已经有了深刻地理解。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七律.长征

远征难 腾 走 无畏 只等闲 暖 寒 长征精神

喜 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1.毛泽东诗词二首――长征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25课。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