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
设计者 培红小学五
(五)班
赖金玲
教学目标:
一、做到全班学生参与课堂,尤其能够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爱;
二、掌握本文生字,理解较难的词语,如逶迤、磅礴,了解诗歌的大意,能复述诗歌的意思;了解七律,掌握诗歌的修辞。
三、体会红军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精神;能将红军的精神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更正确的做事方法和价值观。
四、能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教学用具:ppt,视频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通过理解诗意理解红军不怕艰难和革命的乐观精神,了解七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的背诵情况,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机会背诵,鼓励他们展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二、联系学生的实际导入,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成就;
三、齐读诗歌,检查预习情况,教师认真聆听,找到学生读音不够准确的地方,记在心里;
四、正音识字。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抄写生字2遍的方法掌握诗歌的生字,了解诗歌中词语的意思;
五、通过所出示字词的解释,让学生试着复述出诗歌的大意。
六、在明白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诗歌一遍。
七、运用多媒体,即看图片,了解红军长征路线;看、听“康桥朗诵《七律长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本诗气壮山河的风格,并且学会划分停顿。运用齐读、男生、女生比赛读的方式,渗透读诗歌要有感情的理念。
八、运用细节提问的方式,导入七律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七律的特点,再呈现七律的定义,从而为精讲诗歌铺垫。
九、逐句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精讲。首联:总起句,远征难、等闲、万水、千山等释义,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颔联,复习逶迤、磅礴,并且分析比喻、夸张等修辞;加入对对子形式,联系教过的《晨读对韵》理解此句的对仗;综上,体会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颈联,这两句中蕴含着什么重大战争,为什么要用“暖”和“寒”,有什么感情色彩?暖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寒体现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联系图片的冷暖色调进行讲解;尾联,从“更喜”、“三军”、“尽开颜”这几个词来分析,此句的喜悦之情。总分总的结构,体现出红军不怕艰难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十、当精讲之后,学生理解并能够将诗歌熟记于心,令学生齐读一遍诗歌。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试着背诵。开2小组的火车!
十一、最后,提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完成练习册以及搜集有关毛泽东爷爷的精彩故事及诗篇。
第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中的一些重要的战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三)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
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五)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六)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第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激趣导入。(5分钟)
(出示图片)认识他吗?简单介绍。师补充:革命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请大家打开课练本,一起和老师板书诗名。“七律”是诗的体裁,“长征”才是诗名,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间隔号,大家读时要在这里停顿一下,谁来试着读读课题呢?相信大家课前一定做了预习,有能把这首诗读下来的同学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读诗,初步感知。注意纠错,预设是“五岭”的变调、及’磅礴”、”逶迤”的读音,相机提示生字识记要点。
二、讲读结合,理解内容(10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4分钟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9月28日,却采用了古体诗的体裁——七言律诗。大家再来读读,看看你能找到律诗在格式上的特点吗?生说,师小结,(课件出示)要求学生画出诗的结构并批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要想把诗读出感情来,一定要读懂它,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学习方法生说预设:参考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
第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简介红军开始长征的原因。
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伐的统治,1924年1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合作,共同进行革命,历
第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导语: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笔下,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笔下是宣言书;它就是长征。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红军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脉,渡过24条大河,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靠着双脚行军二万五千里。七律长征就记录了这段革命历程。
师:读诗,看学习指南一。生:读。
师:用哪一句话可以概括全诗。
师: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师:.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师: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6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能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七律长征》(课件)交流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课题及作者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新词随课文理解)2初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感)
3、分句理解: 首联: “只等闲”:看得很平常。指出开篇两句起到总领的作用。设疑:“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成了哪些平常的事物? 颔联:
介绍“五岭”、“乌蒙”;随句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口答填充练习(课件):()的五岭在红军的眼中仿佛()。
()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成了()。引导:这两句诗中指出了红军经历了哪方面的困难?红军将士们是以怎样的精神战胜的? 小组讨论后指名若干同学谈体会。(相机板书)
延伸:这两句呼应了前句“万水千山”中的“千山”,五岭、乌蒙仅作代表,你还知道红军战胜了哪些大山吗,讲给同学听听。(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颈联: 帮助理解:“云崖暖”、“铁索寒”。检查和
第7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单位:怀远县万福镇夏庄小学
教
者: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⑴ 为什么要进行长针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
第8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课堂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从单元导语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课堂目标。了解七律、长征。
1、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七律”表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再读课题)
七律
诗体名,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大屏出示)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粉碎敌人的进攻,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