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_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20-02-28 教学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俞子正.歌唱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摘 要:情感体验是影响演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

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摘要: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还是情感艺术,因为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在情感表现方面最为直接和丰富。特别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

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情感体验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还是情感艺术,因为在众多艺术形式当中,音乐在情感表现方面最为直接和丰富。特别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声乐......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声乐 情感 教学中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声乐 情感 教学中
[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推荐
[教学心得体会]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