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_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在课改初始阶段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侯丙锋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
201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王平杰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张 鑫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分层教学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市望江中学) 巫登荣 400071 随着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育同行纷纷在此背景下研究教育。笔者在此,也谈谈新课......
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幼儿园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到实施,来自于老师的预设或来自于幼儿中产生的许多热点问题,从而老师与幼儿一起共建整个主题,老师则思考哪些可以作为主题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