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_语文法制教育渗透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法制教育渗透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摘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文本的阅读、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lever legal education combined.Properly grasp the dimensions in teaching, imperceptibly in the words to explain, to infiltrate the reading of the text, language practice and student work.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学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望。可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其中青少年自身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2l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词语的讲解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例如.我在课堂上讲解“赡养”的意思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
又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在我们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又如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我家祖传的古玩,可以卖吗?”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也是违法。文物国有,任何人可以保存,但不得转卖,更不能倒卖。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四、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也是进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会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它们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教师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
周末、国家法定节日和寒暑假,学生不应该一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连续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看法制节目这样的任务。法制频道的《今日说法》、《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节目,可以让每个人从中收获到终身受益的法制常识。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三(2)班 李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都匀六小红旗校区:罗恒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其人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摘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议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刘象卉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深深地明白: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真无邪,崇拜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极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