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_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
3、经典性条件反射: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4、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
5、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的科学。
6、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7、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是对一般的真实性而非特例的真实性所作的编码。
8、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9、平衡:
10、最近发展观: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Л.С.Выготский)提出了全新的学习准备观念。
11、习得性无助: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12、机械学习:
13、有意义学习: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二、简答
1、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9):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
第二阶段(1949——1966):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
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②引入了与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列昂节夫与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理论等。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重视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研究了入学年龄、学科教改等问题
第三阶段(1976——今):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1)研究者对人本主义、认知派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引进和研究;
(2)在教学心理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许多教学改革实验;
(3)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进行了研究;
(4)对学习策略、学科教学心理、学习动机、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加大。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70年代):
(一)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兴未艾。
(四)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4)完善时期(80年代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前苏联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又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逐渐分化和统一
5、皮亚杰的智慧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前运算阶段(2 ~ 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
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获得了守恒性、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6、加涅的两种学习分类
7、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三、问答
1、为什么说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和环境。
关系: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再次,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理论A)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点(1898-1930)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二)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1.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他的学习律,对了解的进程是有意义的。
3.依据了实验事实,反映了学习活动的部分实际。
4.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轻视意识,轻视主观能动作用。
5.有生物学化的倾向。
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
二、条件作用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刺激——反应(S—R)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用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
(二)强化理论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强化的程序
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这可用“辨别假设”来解释。
(三)习得性失助感
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于有机体的反应时,有机体学会的是“反应是无用的”观念,这将导致习得性失助感。
1.概念与实验
习得性失助感: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2.LH效应分析
动机缺失
认知缺失
情绪缺失
3.LH与应付紧张、神经症性抑郁
LH状态与神经症性的抑郁表现相同,故LH可作为对抑郁症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之一。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〇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归因方式)。
〇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
(四)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说明学习目的2.小步子的逻辑系列
3.学习者主动地作出反应
4.信息的及时反馈
5.低的错误率
6.按学生自己的速度完成教学程序
程序教学可以使用程序课本也可用教学机器进行。程序教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CAI。
4、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学习的完形说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而非形成S-R联结。
(二)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观念为中介。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学习动机的构成、培养和激发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
培养:
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教学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教学提供的信息量应符合学生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的反馈:学习反馈指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了解与知悉。
学习反馈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激励动机作用、(2)提供信息作用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的、充分的。
四、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一般来讲,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奖惩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2)奖惩次数的多少(3)学生的年龄特点(4)学生的个性特征(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竞赛是鼓励进取、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得最为强烈,因而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竞赛的消极作用:(1)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2)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3)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
7、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区别和联系()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填空(20个 20分)1、年,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和两大类。3、是脑的机能。4......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3、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2学习是一个什......
第一章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为了搞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绪或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并......
2015-06-2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周大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桑代克: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