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22-10-16 00:29:4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 ,选自《 》,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 专著。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 峡 峡和 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绝巘( )

3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阅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3、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找出文中描写它们特点的词或句子?(学生阅读课文,同桌间讨论回答)

(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多角度,而且有形有色,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3.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阙: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 不知天上宫阙

③绝:哀转久绝 ④或:或王命急宣

绝巘多生怪柏 或一钱币乞之

沿溯阻绝 ⑥以:不以疾也

⑤其:其间千二百里 此独以跛之故

飞漱其间 以收族为意

3、重点句子默写

⑴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 。

, 。

⑵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 。

⑶引用渔者歌词烘托三峡凄凉气氛的句子 , 。

⑷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 , 。

⑸总写三峡特点的句子 , 。 , 。

⑹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名句子 , , 。

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知识积累:有关三峡的诗歌(学生积累背诵)

(1)《水调歌头》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3)三峡歌--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课文 。

(2)做好“教学文本”中的“课后作业”。

(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五、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第2篇:《三峡》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检查背诵

2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本内容

3、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本内容

难点 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背诵

1、两位同学互背26、27课

2、字音字形:小组内讨论文章中需要加拼音的字,写在下面。

3、给下面的字注音(见课件)

4、总结拼音书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复习文言词语的解释

1、 小组讨论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组长提问,其他同学回答

2、解释词语,把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收集起来

3、解释下面的词语(见课件)

4、归纳文言词语解释中的常见方法:

5、解释重点词语时,重点词语常见的几种类型:

例如:

(1)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2)或:或王命急宣

(3)奔:虽乘奔御风

(2)阙:略无阙处

三、复习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1小组内相互提问句子的翻译

2、写出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并翻译。

3、翻译下列句子(见课件)

4、归纳翻译句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理解文章内容的常见题型,回答下列问题:《三峡》

1用原文回答问题:(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3)文中侧面烘托三峡山势的语句是:

4、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谢中书书》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⑵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

《记承天寺夜游》

(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名句是: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五、作业:

练习册

六、小结

总结文言文学习中应注意哪些知识点。

导学

说明 反思

一、1、两人认真检查,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2、小组内讨论

3、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口头展示,抢答。

二、

2、小组讨论,口头展示。

3、小组讨论,口头展示,抢答。

4小组内讨论,口头展示

5学生分析总结

1、小组讨论,口头展示。

2、小组讨论,口头展示。

3抢答

4小组讨论,口头展示

四、小组讨论,形成统一答案,口头展示。

六学生总结,口头展示。

我有问题

问老师:

教学

反思

文言文复习知识摘要

一.拼音书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拼音书写的正确、规范。(不规范的情况:1、英语式2、书写不到位)

2、注意调号的位置正确。

3注意区分平舌、翘舌。

二、归纳文言词语解释中的常见方法:

1、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2、同义替换。

三、常见的重点词语的几种类型: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词性活用

4、通假字

四、归纳翻译句子的方法

1、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对应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2、意译,就是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落实的方法,仅仅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直译意译相结合。

采取的具体方法:留、换、删、补、调、贯

五、当堂检测

一.文学常识:

《三峡》出自《 》,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散文家_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⑶不见曦月()

⑷夏水襄陵()⑸沿溯阻绝()()⑹或王命急宣()

⑺虽乘奔御风()()⑻不以疾也()⑼素湍绿潭()

⑽回清倒影()⑾绝巘多生怪柏()⑿飞漱其间()

⒀属引凄异()()⒁晴初霜旦()⒂良多趣味()

⒃林寒涧肃()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

⑸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

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

⑺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

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

⑼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

⑽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

⑾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

四.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②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③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⑤文中侧面烘托三峡山势的语句是:

⑵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

⑶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这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答:

一.本文作者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竞跃()⑸有能与其奇者()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译: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

四.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⑵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

《记承天寺夜游》

一.本文作者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相与步于中庭()

⑷但少闲人()()⑸藻荇交横()⑹盖竹柏影也()

⑺月色入户()⑻积水空明()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四.回答问题:

⑴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名句是:

⑵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

⑶“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

⑷“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三峡》

一. 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北魏)

二. ⑴“阙”通“缺”。⑵如果正午⑶曦:这里指太阳⑷襄:上。

⑸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⑹或:有时。⑺虽:即使。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⑻疾:快。⑼湍:急流的水。⑽回旋的清波⑾极高的山峰

⑿急流冲荡⒀连接延长(合解为:接连不断。)⒁下霜的早晨。

⒂良:真,实在。⒃寂静

三.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⑵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⑶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⑷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⑸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⑹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⑺天刚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⑻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⑼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⑽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⑾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四.⑴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⑤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⑶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突出了三峡秋景的寂静凄清。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是陶弘景

二.⑴交辉:交相辉映。⑵歇:消散。⑶颓:坠落。

⑷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⑸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四.⑴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是苏轼。

二.①念:想到。②遂:于是。至:到。③相与:共同,一起。

④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⑤交横:交错,纵横。

⑥盖:原来是⑦户:窗户⑧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三.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月光(月色)

⑶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⑷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刘建功

第3篇: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导学案设计

课题:三峡(2课时,第1课时)

制作人:凌岚审核人:赵小倩(2014年11月24日)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

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阅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阅后回答:

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