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题《飘逸 的南国风》教案稿件
第1篇:高一课题《飘逸 的南国风》教案稿件
高一课题《飘逸 的南国风》教案稿件
教学目标:
1. 感受云南民歌风情,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学习《弥渡山歌》,通过分析、学唱、对比感受南北民歌的地方差异。
3.通过聆听与辨析,感受民歌色彩的脉络,并为此激发对民歌的热爱与传承。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
教学方法:对比法、辨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音乐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课前播放的民歌是什么曲目?这首民歌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的南方民歌色彩区的学习,那我们将学习哪个地方的南方民歌呢?请欣赏视频《彩云之南》
3、听完提出问题,来自哪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在提问中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1、展示云南风景图片,和学生探讨云南的秀丽风景、民族特点和风俗文化。(带着对云南的认识欣赏云南民歌的情怀
2、欣赏云南民歌视频
3、学习《弥渡山歌》
(1)带着问题欣赏歌曲
提出问题:南方的山歌与北方的山歌特点上有什么不同?歌词表达了什么主题?比兴的修饰手法分别在哪里出现?
(2)展示歌谱,分析歌曲。(歌曲的'风格、歌词手法、音乐要素等)
(3)对比探究,欣赏新版本的《弥渡山歌》,对于两者的风格异同之处。
(4)学唱《弥渡山歌》
4、欣赏《小河淌水》,加深学生对南国音乐飘逸美的感受。
提出问题:分析《小河淌水》的音乐风格,对比与《弥渡山歌》异同之处?并总结南方民歌的特点。
三、合作指导
1、聆听音乐片段,感受民歌色彩区的脉络,并说出歌曲的曲名和来自的地区与民族。(学生聆听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2、总结影响民歌民族风格与地区风格形成的因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拓展升华
1、深刻认识民歌传承的意义,
2、说一说如何有效的传承民歌的发展。
五、尾声
1、师总结本单元学习要点 。
2、再次响起《弥渡山歌》,师生共同演唱,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中结束本课。师:同学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热爱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让我们民歌更好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第2篇: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构思:
1、《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重点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3、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 聆听本课的几首民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风格特点,初步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 初步认识民歌与人们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的联系。
3、 根据东莞本地情况,溶入部分广东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听视野,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西北民歌
(1)聆听民歌《走西口》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
(2)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
(3)播放云南民歌《绣荷包》,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二、新课教学
(一)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
1、简单介绍南方民歌
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听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3、请同学谈谈这首歌的感受”
4、《茉莉花》前两句这两个句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旋律的进行多采用跳进还是级进?
5、跟随钢琴模唱《茉莉花》,请几位同学上黑板画旋律线。设问:
(1)感觉旋律的线条是平缓流畅进行还是奔腾跳动进行的呢?
(2)旋律的进行,都使用了哪些音,能否把它们排列出来?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3)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来表达什么呢?
6、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设问:
(1)描述了什么?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
(2)歌词内容采用了什么表现的手法?
(3)旋律采用什么调式,有什么特点?
7、分析对比民歌的地域特点
地理环境
音乐风格
西北民歌
《走西口》
高原纵横、石山峥嵘、气候寒冷、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
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深沉和悲苦
南方民歌
《绣荷包》
《茉莉花》
《弥渡山歌》
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
飘逸、婉转、秀丽、流畅、细腻、抒情
设问:以上的表格中,我们能概括出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吗?
8、知识归纳: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以及与西北民歌风格的反差对比来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二)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
1、跟唱广东民歌《月光光》设问:
(1)能否概括这首歌曲中的旋律特点
(2)能否在这首歌当中找出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地方?
(3)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
2、知识归纳: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地方语言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广东民歌《月光光》的熟悉,引导学生认识广东民歌的南方风格特点,从《月光光》的地方方言特色让学生认识民歌的音调是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感受社会发展对民歌的影响
1、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师:《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歌曲的内容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问:
(1)歌曲的音乐情绪怎么样?
(2)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内容?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从民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来看,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
4、归纳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是由人们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特点、社会发展)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构成。
(四)聆听与辩别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
1、学生聆听不同地区的民歌设问:从中听出哪个是南方民歌,依据是什么?
(1)《割莜麦》(西北民歌)
(2)《采茶舞曲》(南方民歌)
(3)《大板城的姑娘》(维吾族民歌)
(4)《编花篮》 (中原民歌)
2、聆听后师生交流
3、归纳南方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设计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欣赏视野,从中总结出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五)拓展与探究
1、分析湖北民歌〈龙船调〉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表现音乐的风格?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合作表演〈龙船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和表演,把握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特点,达到把这节课推到高潮的效果。)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讨身边的事物)
三、教师小结
俄罗斯作曲家居伊说“民歌中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量!”,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期待我们的同学们不但能够听懂我们民族的民歌,将来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甚至发展我们的民歌!
第3篇: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教学目标:1.对南方民歌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3.学会唱一首特色的民歌
教学重点: 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教学方法: 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教学过程:
1. 课前音乐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2.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民歌?大家讲一下自己心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的?(提问,5,6)个同学。
师:对了,民歌也称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和自己演唱的歌曲。他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和加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v 体裁分类:
劳动号子: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山歌: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民歌。
小调:各种日常歌唱的小曲
师: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
第4篇:《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多彩的民歌》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2、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教学重点
1、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南方民歌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问题。对前三节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民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难点
1、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南方民歌。
2、让学生更全面的对各地区民歌有一个大概认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民歌的认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飘逸的南国风》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云南映象》的一个片段
设问: 1:这个片段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音乐文化?
2:你知道这个大型歌舞的名字吗? 领衔主演是谁?
讨论:这几幅图是大型歌舞《云南映象》中的几个
第5篇: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
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飘逸南国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民歌风情,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学习《弥渡山歌》,通过分析、学唱、对比感受南北民歌的地方差异。
3、通过聆听与辨析,感受民歌色彩的脉络,并为此激发对民歌的热爱与传承。
教学重点:2、3
教学方法:
对比法、辨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音乐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课前播放的民歌是什么曲目?这首民歌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的南方民歌色彩区的'学习,那我们将学习哪个地方的南方民歌呢?请欣赏视频《彩云之南》
3、听完提出问题,来自哪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在提问中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1、展示云南风景图片,和学生探讨云南的秀丽风景、民族特点和风俗文化。(带着对云南的认识欣
第6篇: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我主要从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资源建议、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建议七方面加以阐述。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和《幸福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弥渡山歌》和《脚夫调》,感受两首作品不同的音乐情绪,在学唱《弥渡山歌》的过程中,分析对比南方山歌和北方山歌在旋律、节奏
第7篇:《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 路金东,很荣幸就 《飘逸的南国风》 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第二 章 腔调情韵 第5节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格,培养对祖国音乐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上来看,本章内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用了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歌作为欣赏素材。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3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聆听、
第8篇:《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2、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学生对民歌不怎么排斥,也不怎么兴趣的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福建较为著名的民歌《采茶舞曲》,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教材分析
《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对第二单元起到一个总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