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_醇厚的中原韵分析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醇厚的中原韵分析”。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XXXXX 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弥渡山歌》 《对鸟》 《幸福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原民歌、南方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4)、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3)、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4)、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即“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比较。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

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

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南方民歌的基础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以“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音乐风格。南方民歌继承了吴声和楚声的传统。在歌词创作上善用比、兴内容含蓄内在;其结构形式大多短小精悍;在旋律上多表现为婉转、流畅、细腻。①“吴声”,是指流传在以建良(现南京市)为中心的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音乐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吴声得到较大发展。此时,人们也将吴声称作“吴歌”。吴声可分为歌曲和舞曲两类。歌曲多为五言四句的短诗以表现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或婚姻不自由的苦闷等内容为主。唐代以后,吴声在民间和文人中都有很大影响。有人专门收集,传播吴歌。如:明代文人冯梦龙就收编了“山歌”一书传世。

②“楚声”,是指流传在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以至徐、淮一带的民间音乐,楚声又称“楚调”、“南音”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最早的南音产生于大禹治水时期。大禹的妻子期盼丈夫早日归家,就唱着“侯人兮猗”的南方民歌。楚声的鼎盛时期是在战国和两汉时期。屈原的《九歌》、《离骚》,刘邦的《大风歌》民间广为流传的《下里巴人》等均为楚声代表,它包括歌曲和琴曲两类内容。

5、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设问:(1)描述了什么?歌词内容表达了什么?

(2)歌词内容采用了什么表现的手法?(3)旋律采用什么调式,有什么特点?

(4)概括出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吗?

知识归纳: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a、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它的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青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b、这是赞美爱情的山歌。前六句全部是兴、比,最后两句才揭开主题。前面的兴、比,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辛曲折,最后点题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这首歌德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的部分为引腔,它只有两小节的长音。这种引腔在南方民歌中常见。这首歌曲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6、《对鸟》浙江民歌

a、浙江乐清山歌,其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知识的,采用对唱形式和吴地方言演唱,问着和答者各唱一段,彼此轮流更替,因此即兴编词要求很高。

b、共四段歌词。

一、三段为问段,二、四段为答段。音乐上看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徵调式,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后为羽调式,延续前一部分的陈述方式但在音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歌曲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儿童对山歌德纯真色彩。7《幸福歌》湖北民歌

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

a、湖北民歌手蒋桂英编唱的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新民歌。它的旋律明亮舒畅,演唱形式生动活泼,反映出社员满怀信心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b、这首歌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歌曲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领唱为歌曲的主腔,齐唱的合腔重复主腔,用以巩固主腔地位。后半部分的主腔直接陈述而合腔部分以扩充的手法抒情情绪向高潮。

c、旋律吸收了当地农民集体劳动时所唱的“媷草歌”的音乐语言,把荆东地方的两种特征音调(51215与35653)揉合在一起,同时又兼收了天门民歌的特有风格。旋律新颖,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8、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

拓展与探究:

(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3)一起完成第5题。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采用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适当降低难度)。

(4)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名族民歌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特征。

小结:

以著名音乐教育家柯伊达的名言来结本课:

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惟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欣赏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教学目标:一......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一、说大纲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2)探究这几首......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全州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顺序号:04学科:音乐鉴赏年级:高一课题:醇厚的中原韵学校名称:康乐一中姓名:张梅红 授课时间: 2016.09.27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醇厚的中原韵》与《飘逸的南国风》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醇厚的中原韵分析 中原 醇厚 南国 醇厚的中原韵分析 中原 醇厚 南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