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
第1篇: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
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满载( ) 斑斓( ) 笙萧( )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
小结: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
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
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8、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参考答案:
二、1、抒情诗
2、由“金柳”联想到“新娘”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
“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
3、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相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师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
4、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些伤感。
这种写法,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市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5、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全诗第一节先点“作别”,交待别离“康桥”的情境。诗人想起自己在热切的渴望中带着青春的梦幻来此学习,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又要告别心中的圣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万般感受涌上心头,又怕惊扰了自己心中的梦幻之境。诗人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看似平静中回顾起了过去在康河度过的欢乐时光。
连那河畔的柳树,都为我打扮成了美丽的“新娘”;
连那河中的水草,都为我舞动起了热情的舞蹈;
连那榆荫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为我映现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这一方天地星光,都为我亮起了斑斓的光彩。
这片风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动、一起欢愉,这是多么快乐迷人,多么让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却要“在别”而去,在这别离时刻,这里的一切突然都静下来,“笙箫”、“夏虫”、“康桥”,它们好似都读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怅惘,一切都“沉默”下来,进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诗的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轻轻”非常符合情境,同时又和开头一节形成呼应,创造出了诗歌韵律前后贯通,情感变化高低波动的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四、(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 (2)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第2篇:《再别康桥》 学案
《再别康桥》 学案
《再别康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下面是《再别康桥》的学案,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一 自学 发现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注意朗诵的三个境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节奏,三、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二、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 长篙 ( ) 漫溯( ) 斑斓()
笙萧()满载() 登载()悄悄( )悄然()
3. 长篙 ( )
蒿草 ( )
稿草 ( )
2.xiao笙( )
Xiao( )瑟
Xiao( )洒
lán 斑( )
lán ( )言
lán 波(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次品读,整体感知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而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就构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由客观物象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三节中,能将“招摇”改为“轻摇”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招摇,使用了拟人手法,它不仅能够写出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更好的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流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是如何体现的吗?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四.我的发现
1.读完诗歌,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2.小组合作,组员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整合自学成果整合后的自学成果:
二 展示 发现
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成果,其他同学可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明确学习目标
三 探究 发现
在各组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1.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并简要分析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的“轻轻的”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惊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地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与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2.“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徐志摩的生平)
“梦”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根据诗人过去的经历与思想变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自在的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这里抒发的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失落
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笙箫”可不可以换成别的乐器?为什么?
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总结 发现
学有所得
总结收获(一分钟)
五 拓展 发现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第3篇:《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一 自学 发现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注意朗诵的三个境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节奏,三、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二、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萧( )满载( ) 登载( ) 悄悄( ) 悄然( )
3. 长篙 ( )
蒿草 ( )
稿草 ( )
2.xiao笙( )
Xiao( )瑟
Xiao( )洒
lán 斑( )
lán ( )言
lán 波(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
第4篇:再别康桥_学案
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 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学习目标: 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2.练习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教学重点与难点: 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1.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背景知识介绍: 学法指导 1.新月派简介。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