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教学设计
第1篇:大提琴教学设计
大提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提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具体造型与抽象造型的不同,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
(二)情感目标:感受抽象绘画与音乐的联系,学会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情感。
(三)能力目标:感受抽象绘画与音乐的联系,运用线的情感和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大提琴的造型特征,理解大提琴的造型元素,对抽象绘画有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运用点、线、面概括重构大提琴,尝试用绘画来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彩卡纸、彩色笔、大提琴模具。
学生准备:纸、彩卡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审美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一首乐曲《天鹅》,感受认识大提琴。
请一位同学谈谈乐曲中的节奏、韵律和情绪,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归纳:音乐中除了有节奏、韵律外,我们美术作品里也有丰富的韵律、节奏和表情。
2、教师展示课题——《大提琴》。
教师分析两张作品的特点: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伴奏的中心》是一幅充满音乐性的绘画。作品色调明朗、华美。画面主体图形与周围小图形在形状、大小、色彩、位置上的变化富有节奏感,宛如一首乐曲。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是一张现代抽象主义的代表作,蒙德里安喜爱并熟悉爵士乐,他通过水平和垂直线条以及用色彩精心组织画面,引起观众对百老汇街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的联想。
归纳:现在同学们欣赏到的这些作品,与平时的油画效果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创造工具相同,这些画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十分珍贵的艺术作品。
3、教师点题:今天,我们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大提琴绘画作品。
二、重构与感知大提琴:
设问:大提琴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大提琴的对称、曲线和直线对比、外轮廓的粗犷和琴弦的细密。
剪贴重构大提琴新型,教师播放FLASH大提琴动画,引导学生分解、重构大提琴外形,以一种新奇的面貌出现。
1、用分割组合的方法重构大提琴外形。
展示拼贴画《吉他》。(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步骤说明:用色纸剪出大提琴的外形,再把剪下的形分割成两三块,经过取舍、拼贴,可以改变大小、方向,用翻转、重叠等手段组合成新的图形。
总结原来的大提琴与新图形的特征:
具象的——抽象的;
严谨的——随意的;
僵化的——个性的;
保守的——自由的。
2、用绘画的方式来组织。
通过简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最能表现物体特征的线条来,灵活合理地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比如欣赏圆号的变体(学生欣赏)。
教师归纳:提示学生这是走向抽象绘画的一种思路,说明抽象绘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明白,欣赏抽象绘画先把握抽象绘画的造型语言:线。
三、绘画的形式美感——线、节奏和韵律:
1、尝试从乐器中提取出抽象的线条。
课件展示:大提琴、圆号、萨克斯等图片,观察乐器结构的外形。可以用简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最能表现物体特征的线条来组织画面。
教师示范——在投影仪上用线画出圆号、萨克斯的结构外形……
学生实践:分别找两位同学——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性格外向的同学上台各画一幅乐器外形的作品。
教师设问:同学们主要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乐器外形的?
归纳: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不同表情性格的感觉,同样,不同性格的同学也会画出不同形态的线条。
2、不同线条在音乐中的含义。
仔细欣赏乐曲《圣母颂》,结合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把欣赏乐曲的情感用线条的方式画出来,教师演示。(如下图)
轻松
烦躁
自由
悲哀
紧张不安
舒缓的感觉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听几首不同的音乐,并用不同形式的线把自己的感受在作业纸上画出来,然后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
1、《保卫黄河》
2、《高山流水》
3、《十面埋伏》。
五、展示作品:
通过投影仪,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交流,同时进行讲解与评价。
教师归纳: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那么,除绘画作品外,同学们还能在其他哪些美术领域找到与音乐相通的地方呢?请把它收集起来吧。
六、课外拓展
课后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掌握乐器的造型特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节奏和韵律。
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问学生:“对抽象画了解多少?喜欢抽象画吗?”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脆说不知道。有的说:“乱七八糟!”我当时的反映是:“抽象画离学生太遥远了。”毕竟,十几岁的孩子还是习惯具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了解太少。
针对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认为,十几岁的孩子虽然习惯具象思维,但他们的认知比较感性,我从情感上寻找突破口。在教学中,我通过线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具象思维;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抽象画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生活的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画,最终使学生能够用抽象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尽情的流露,学生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出乎我的意料。例如:在体验用线条表达情感时,学生补充:向下弯曲的感觉,向上弯曲的线条有不愿放弃的感觉。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学生的作业令人满意,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按要求组织好一张完整的抽象画,从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第2篇:《大提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学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通过欣赏毕加索、康定斯基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绘画中找寻音乐的旋律,在音乐中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即“聆听绘画,描绘音乐”,使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绘画,并初步参与抽象绘画的创作,学生在这一教学目标上达成情况较好。由于在备课过程中,备教多于备学,使得很多教学环节的实施出现问题,如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充分表现;又如教学环节设置过多,学生不易适应等等。在今后类似活动和常规教学中,应吸取以上经验教训,做到勤准备、精分析、加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美术课堂里学有所获,学而多获。
第3篇:大提琴
【赏析】低调而高贵:品味优雅的大提琴音乐
圣桑的《天鹅》优美的旋律能将人们带往一个山光水色、画意诗情的世界: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群洁白的天鹅悠然自在地生活...大提琴的音乐就是有一种这样醉心的魅力。它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柔优美而富有人情味;造型又是那么华丽、高贵...今天,“影音新生活”小编就和大家一起随着这悠扬的琴声进入如画般的音乐世界。
在16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有一位出色的提琴制造大师沙罗和他的伙伴阿玛迪在一种叫“低音维奥尔琴”的乐器基础上进行改造,于是就出现了大提琴。
大提琴是大型乐器,由于体积的关系,在演奏时,演奏家需要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演奏方式则有:弓毛拉弦、手指拨弦和用弓杆敲弦。17世纪前期的大提琴还属于一种伴奏乐器。在乐队和重奏里起辅助的低音作用,演奏技巧也比较简单;
而自17世纪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创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来,就开始有不少作曲家专门为大提琴创作乐曲。
18世纪的维瓦尔第、塔尔蒂尼和莱奥等作曲家,才最先使大提琴成
第4篇:大提琴_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五课 大提琴
曲堤中学 李冬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通过乐器造型的分割重组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思路。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艺术共性与联系,体验求新求变的创作乐趣,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欣赏乐器的美,从乐器的形状中找到美感,再用分解构成的手法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来,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教学难点:
点线面创作要素的构成,抽象绘画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如何从乐器造型中发现美、概括取舍,以线为骨、以色为魂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新奇的视觉形象。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色卡纸、水性笔、乐器 学具:卡纸、剪刀、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倾听大提
第5篇:大提琴教案
大 提 琴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一、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欣赏两分钟。
提问: 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进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
大提琴的四根琴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根琴弦a弦,发音华丽,富于歌唱性;第二根弦d弦,音色朦胧;第三、第四根弦,G弦C音色低沉响亮。因此,大提琴是近代管弦乐队不可少的次中音和低音乐器。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华丽高贵,大方适度,色彩漂亮雅致。(2)具有优美的曲线和弧面,造型显得柔美。
(3)有粗细的直线,直线的琴杆和琴弦,使提琴的造型柔中有刚。
(4)大提琴的比例感很适当,点、线、面均衡,显得造型完美,素有乐器中的美男子之称。
三、解构艺术造型的特点
所谓
第6篇:[推荐] 大提琴
在这条村子一个贫穷的家里里住着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有一次,男孩跟母亲到亲戚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播放着一个音乐节目.几个大提琴手在拉着动听的音乐.男孩入神地看着.细心的母亲留意到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一分难以形容的喜悦.“妈妈,这叫什么?”男孩指着电视机,好奇地问道.“这叫大提琴啊!孩子!”母亲笑着回答说.回家的时候,男孩自言自语地说道:”如果我也有一个大提琴,就好了!”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后,眉头皱了皱,忧愁起来.这天之后,母亲每天都早出晚归.今天是男孩的生日.他回到家里,发现在一个角落里多了一个黑色的大箱.男孩打开一看,是一个大提琴啊!他立即欢呼起来,乱蹦乱跳.母亲看见了,面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从此之后,男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他心爱的大提琴.他极富有音乐天分,大提琴一到手,便能拉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母亲常常站着听他拉,面上很自然地会露出温柔的微笑.很快地,男孩十八岁了.他即将要参加一场决定性的比赛了,获得冠军的可到省音乐学院继续培训.母亲听见这个消息之后,面上的皱纹突然间多了起来,她好像
第7篇:感受大提琴
感受大提琴
一、定题原因
当下的年轻人在音乐方面的追求,大概多半是某个明星的演唱会,这也算是“较高”追求的生活品质了。但是我相信也有,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剧院去欣赏某一个音乐会,一个交响乐带给人们的震撼。
上课的时候,陶老师对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对讲过的某个乐器感兴趣的同学比例。其中感情和小提琴占的同学很多。(不是特别确切!)而在结束调查的时候,我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就是一般女生比较喜欢大提琴,因为大提琴有种母性的感觉。这句话吸引了我极大的兴趣,或者说好奇!所以在结课论文上我打算写一些关于大提琴的内容。
二、大提琴基本概述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有“音乐贵妇”之称。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
大提琴的发展历史: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纪的乐
第8篇:12把大提琴
十二把大提琴的歌唱(2012-08-09 23:06:13)转载▼标签: 杂谈
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爵士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虽然还没有到达北京,但北京的观众早已高度关注翘首以待,不过,两场音乐会之外,“别样柏林爱乐”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更加受人关注,毕竟见过柏林爱乐的人不在少数,但见过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的国人可就屈指可数了。11月9日,这支室内乐世界最具口碑的超级组合将登陆国家大剧院,为柏林爱乐乐团接下来的两场音乐会奏响精彩“前奏”。
12人背后的百年缘分
1920年,大提琴家、作曲家尤里乌斯·克伦格尔为12把大提琴创作了《圣歌》,并与11位学生一起在指挥大师阿图尔·尼基什的65岁生日上演奏,而尼基什正是柏林爱乐乐团当时的音乐总监。两年后,克伦格尔又率领学生在尼基什的葬礼上演奏了此曲。
50年后,为了纪念克伦格尔,当时正在参演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柏林爱乐乐团大提琴声部接受邀请,在当地电台录制了这首《圣歌》,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就是这样,克伦格尔在去世近40年之后悄然开启了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新一段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