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
第1篇:简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
简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
语文,真可谓“会说话,有文气”。那么古典文学对一个人的文气就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比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闻“古”色变。“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将自己在提高古诗文教学兴趣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方法与大家交流。
1、学习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班级的学生应该有一定量的学习文言文的古汉语字典,这样有了不懂的字词就会自己钻研,不一定非得等老师给解决,随时随地能在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2.、营造一个学习古文的氛围:教师本身能示范朗诵,带动学生也有感情地跟读,慢慢自己朗读,也可以配上音乐,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让学生爱上朗诵古诗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自身能够在恰当的环境,自然地信口拈来,出口成诗,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比如在学习《石壕吏》时,我自己带入感情把老妪的无奈、愤怒恰当地表现出来进行范读,学生练读,时刻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在作文适当地引用言简意赅的文言句段,形成全班师生的文人气息。
3、理清全文线索: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如果让学生自己写,学生自己会怎么构思?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自我反思,打开学生思维,再结合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学生和作者的.构思相比较,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巧妙构思。在《核舟记》教学时,看了题目我先问学生如果自己介绍核舟,会按照怎样介绍?学生各抒己见,然后一起理清课文的线索结构,之后对照学生最初的想法,总结出优劣。这样既学了文言文,又为写作打下基础,并且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
4、反复练习,随时迁移,不断积累。加强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老师也要利用早读时间抽查,经常提问,不断复习巩固。并且在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重点的实词可以古今对照,比如《桃花源记》的“各复延至其家”的“延”,“咸来问讯”的“咸”随时迁移,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等重点实词,在其他现代文中遇到也会知识迁移。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读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质疑的力度。比如学生对《陋室铭》发问:为什么刘禹锡不愿意白丁来往呢?这样深挖内容,积极思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2篇: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生米中学
李小明
古诗文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古诗文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学好古诗文对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古诗中主要从五个步骤谈古诗文教学课堂。
第一步: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1、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
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
2、注重作者的创作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是打开古诗词鉴赏方便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心中多了些底气,胸存有“成竹”。
例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浪漫洒脱(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贺的冷艳怪丽、浪漫诡奇(如《雁门太守行》),李商隐的朦胧隐秘、惝恍迷离(如无题诗)。第二步:诵读背诵,读出四感 诵读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读出诗歌的语感、情感、美感、好感,是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古诗特有韵味的法宝。
读出语感:朗读时首先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其次反复读,直到读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熟读成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最后在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读出情感: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歌开头的“弃”和“愁”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
读出美感: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美感,读透了意境。读出好感: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这样学生就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抓住诗眼,体会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1)抓诗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例如: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古诗文进行分解,“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例如: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诗人超脱凡俗时,即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也就是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放飞思维,体验意境
意境也称意象、趣味、境界,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一首诗的生命,相当于诗歌的主旨,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是学习所有诗歌的关键,了解意象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切准诗歌的脉搏,把握诗歌大致的情感倾向。但是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只有引导学生放飞思维,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的语言才能在学生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具体来说是关注诗歌中景物、事件、人物甚至关系,关注这些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在赏析的时候便可再现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看到“送别诗”,就自然会关注诗歌中有关送别的意象,像“杨柳、长亭、寒蝉”等。
第五步:走进生活,展现画意
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以上四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然而在课外如何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呢?年轻的我看到同学们和我一样喜欢流行歌曲,于是想到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唱和收集流行歌曲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现实的方式存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创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第3篇: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学好古诗文对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主要从五个步骤谈古诗文教学课堂。
第一步: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1、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
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
第4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荐]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地理课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有的学生把它看成“休息课”。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想使学生重视地理学科,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的动因,也是成功的起点。基于这一点,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往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如今,我尝试做了以下改进:
课堂前15分钟留给学生自学:给定今天所讲内容范围、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己看书,并进行归纳。大部分学生下课是不会主动接触地理课本的,这15分钟相当于给学生思维缓冲,也可让学生的心彻底收到课堂上来。接下来10分钟左右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归纳知识点,学生当堂背诵,完成当堂作业。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也有劲头了。
另外,地理课也可以设计成为游
第5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观点之我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来就是体育教学探索的主题,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以理施教,以情导教,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表面化的“探究性学习”,貌似“自主练习”的“放羊”课,虽然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却很片面。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越能体现新生代主体性。如果只从兴趣出发,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从教的角度说,学生学生的好坏,教师是关键;从学的角度说学生懂得了学习的价值,自主性提高了,学的好坏,学生是关键。所以得认清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在教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