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师教案
第1篇:《赤壁之战》教师教案
《赤壁之战》教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东南风点火追杀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地利人和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题4。
第2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内蒙古 临河区第五小学 高文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
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 具 电脑 主要技术 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激发兴趣,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赤壁之战》朗读课题,说说已有知识。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流利句子。概述大意,把握
结构。
汇报: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
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
教学反思:
《赤壁之战》记叙了东吴大将周瑜用火攻的办法大破曹军,靠的是精心设计的圈套,麻痹敌人,取得胜利。这个“计”妙在哪里呢?
1.妙在火攻前的假降。“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这里描写了黄盖迎合曹操倚仗人多势众的骄傲心理,假意投降,以“假
降”使对方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2.妙在火攻气势好。“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这里写了火攻的日期选择得好,点明了风向、风力,形象地写出了东南风之大。船借风力,势如箭发;风助火势,燃烧迅速,从而使曹操的人马烧死和淹死。
3.妙在点火时机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里描写了黄盖的计妙在点火时机准,如果点火过早,曹操容易觉察;如过迟,火船冲进曹军时,火尚未到达最旺的时候,曹兵有可乘之机,选在“不到二里”处点火,是最佳时机。
第3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之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重点:
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
(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
第4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
第5篇:赤壁之战教案
课题: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
第6篇:《赤壁之战》教案
36赤壁之战
一、课文特点介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点:
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
第7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之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之战》教案1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
第8篇:《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