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

2022-12-23 08:18:0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作者/会员名〗buzhoushan

〖Email〗dabuzhoushan@163.com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1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作业: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开端:(1-11)琼珊病重藤叶贝尔曼

发展:(12-36)琼珊病危夜里冒风雨画藤叶

高潮:(37-52)琼珊好转生命最后生病住院

结局:(53-55)琼珊脱险征兆杰作去世

(人间苦难)(人性之美)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第2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江苏 阿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3、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主题;体会构思。

2、难点:能够在几个不同小说中找到相似的精神倾向;揣摩琼珊在得知这一片叶子的真相以后的心理活动。

三、课型:课内导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命,但你们是否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假如你在世上只有最后三天时间了,你将怎样安排这三天?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深刻地思考过死亡问题,其本质就是生命问题。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里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黑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我最喜欢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22岁时双腿瘫痪,从此靠轮椅行走。近年,他的病情恶化,每三天要到医院去洗一次血,一根管子把血流出来,通过另一根管子把洗干净了的血输进去。所以,有一次记者问他的工作,他说,我的工作是生病。大家想一想,一个22岁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有理想的时光,突然双脚瘫痪,那真是天大的灾难。但他克服了,并且把苦难化为难得的思想。

今天,让我们来读一个生生死死的故事,希望大家因此能悟出点什么。接下来,先请大家欣赏一下短篇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后一片叶子》。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结局总出人预料。代表作品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题目往往很重要,请好好体会本文题目和故事的关系。

2、看了这篇小说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和感想?

(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分析本小说的构思和主题。

1、小说构思分析:

着重联系小说题目,关键就是理解这片叶子在故事中的意义,一片叶子联系着两条生命,这也正是本小说构思巧妙的所在。

问题1:小说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天气怎么样?

--纽约华盛顿广场。纽约的纬度与北京相似,为北纬40度,台州是北纬28度左右,那里的冬天比我们这里的冷多了。

大家想象一下,在100多年前的纽约贫民窟的一个冬天,两个为了理想而合租在一间阁楼里的姑娘,并且一个病了,病得很厉害,医生说只有1/10的希望。这真是很可怜的处境呀,我相信所有善良的读者都希望她能够恢复健康,看到春天。

问题2:在琼珊生病的时候,窗外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大家找出来。

--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空墙。一棵老极了的长春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几乎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寒冷的雨夹杂着雪花不停地下着。

问题3: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预示着叶子怎样的一种结局?这又预示了姑娘的生命将有怎样的一种结局?

--必落无疑,并且很快就要落了。姑娘的生命也即将结束了。因为琼珊对自己的健康已经毫无信心,并且迷信地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样,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问题4:那姑娘最后死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老画家贝尔门,他用生命为代价画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一片给人以活下去的希望的叶子。

问题5:联系题目,理解叶子在本故事中的重要的意义。

--这一片叶子关系着两个人的生命,一个人因此而活了下来,一个人因此而死去。这就像是输血,一个老头把生命和希望输给了一个病人。

短篇名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构思巧妙,像欧亨利的另一名著《警察和赞美诗》,讲一个流浪汉想到监狱里去度过残酷的冬天,但阴差阳错,好事多磨,多次故意犯法没能得逞,而正在他生起了新的生活希望时,却被警察抓去。

2、课文主题的理解

体会了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以后,再让我们去理解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一篇小说的理解没必要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角度,一个结果,大家只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都是对小说的一种评论。

同学A:人是要有希望的。

同学B:那个老画家舍己救人的精神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C:那个苏艾也很善良,如果没有她,那么琼珊也活不了。

回答得非常好,大家基本上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个小说讲的 就是一个绝望的病人获救的故事。课文提示里把重点放在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身上,这也未尝不可,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理解,我本人就更在意希望对于生命的重要。

这使我想起了史铁生的著名小说《命若琴弦》,它与这篇课文的主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事是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他师傅为什么要骗他?因为,这谎言给人的是希望。

3、体会欧亨利小说语言的幽默和诗意。

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

引导向幽默和诗意方面。关于幽默的例子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

例子1: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例子2: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诗意的例子:

例子3: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及大地联结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

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欧亨利小说的精巧的构思艺术,幽默而有诗意的语言艺术,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希望之于生活的意义,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六)拓展迁移

最后,请同学们做一个课外作业,写下当琼珊听说老画家的事情以后的心理活动。 

参考资料:

藤叶,随风飘吧!

--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

冬天一定会到,树上的叶也一定会落尽--藤叶也不例外。不要以为这是树木斗不过天,它是无能的,也是无奈的。因为这恰恰体现了树木的一种智慧,为了明年春天的萌发,它实在没有必要死守着最后一片叶子,苦苦地挣扎,为此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

因为,叶子落尽并未表示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彻底地成为泡影;反之,这是一种大智的等待,重新萌生的希望--在它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时,新的希望,也就在叶子落下的叶柄处悄悄地孕育了,萌生了。然后是静静地、静静地等待。此时的静静也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旦春天到来,它就以不可阻挡之势爆发出来了。

我们今天也一样,我们要学的决不是如何使自己永不摔倒,而是要学会在摔倒之后如何站起来,如何在摔倒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使摔倒的地方成为重新站起和前进的起点。这样,摔倒越多,吸取的力量也就越多,就像小溪东流,越流越宽广,最后成为大海。我的观点是顺应自然,让落叶落尽,等待春天,另辟蹊径,再萌生新的希望之嫩芽。

冬天的落叶,你随风去吧!但你千万别忘了在明年春来之时,重新长出嫩芽!

(七)、结束语:

有些故事是不可评说的,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最可珍贵的回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就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总能让我看到寒冷后面的一丝暖意,黑暗后面的一线光明,这是我们生存下去的最后理由。所以,请用心来读它,用心来评它,且让它照亮你将走的所有的道路。

祝大家身体健康,心灵更健康!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第3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江苏溧阳光华中学史晴

第1课时:文本研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2)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3)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习重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2.从多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多媒体课件)考考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谁? 学生思考、回答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展示标题。 听讲

第二块:交流预习收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来讲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思考,回答

2 投影,补充。 归纳要点

第三块:课题研究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人物形象。思考: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各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朱珠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补写贝尔曼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结尾的高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投学习目标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中这片小小的叶子联系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否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不同的学生复述补充后投影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这些故事情节都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⒉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⒈预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充分阅读。

⒉初步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创作。

⒊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留意过树上的叶子吗?有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却联系着两个人的生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欧亨利笔下这片神奇的叶子。

二、整体感知。(自主构建学习方案)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有没有感到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值得大家展开讨论的地方?大家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主题表达等方面着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考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探究价值的若干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三、分组研读。(分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1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江苏省响水中学张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2、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

教学过程:

导入--分析主人公--分析情节--课外拓展--小结

一、导入新课:

(音乐伴奏:理查德克莱德曼《致爱丽丝》)

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是一片片绿叶维持着地球的盎然生机,也正是这一片看起来也许不起眼的绿叶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为我们展示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课堂剧重点落在最后部分苏艾对琼珊的转述,只演这一节,通过贝尔曼的死亡表现人物性格,回顾贝尔曼的人物形象,顺便点击琼珊和苏艾的形象,重点放在这里,完全由学生完成。

同时借机完成第一个目标(分析主人公,讨论人性美),在讨论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诵读,配乐读,单读,尤其是找女生配乐读最后苏艾转述的那段话。

三、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7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邳州市官湖高中高一语文组何付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

问题探讨,大家对艺术的看法?举例:某地某艺术家将一吨苹果放入游泳池中让其自然腐烂,取其名曰“人生”;另有一位艺术家将数吨啤酒倒入喷泉中,取其名曰“飘香的季节”这样的行为叫不叫艺术呢?有人对学艺术的人的评价“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美院的”艺术家都是这样的么?(学生讨论,明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可能会让我们对艺术,艺术家有个全新的认识。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学生默读文章。

A,清除生字词障碍B,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文章有和区别?(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浏览讨论后,可以看出文章具有幽默感〈肺炎先生等段落;但它的幽默能不能让人开怀大笑呢?不能,反而让人感到伤感〉所以他的文章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特点。

(向学生介绍《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学生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下层人的生活,出人意料的结局。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以上的特点

三,1,大家对文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最后的常青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3、感受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它永不凋落,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一个身患重病的姑娘子在狰狞的死神面前鼓起生的勇气,这到究竟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叶子?下面咱们一同走进欧亨利的小说,去解读那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请以琼珊病情发展为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

1、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2、发展:琼珊失去生的勇气。

3、高潮:琼珊复燃生的希望。

4、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贝尔曼?

外貌

未完,继续阅读 >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