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新课标)

2023-01-29 08:04:1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新课标)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简单的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设想愈多,发散愈大,创新出现的概率也愈大。可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新水平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境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中促进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出示三根木棒,问:“以这三根木棒为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吗?”接着换掉其中一根木棒,使其中两根长度之和不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学生发现这时不能构成三角形,便继续提问:“为什么有的三根棒能构成三角形,有的就不能呢?”由此导入新课,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其究竟。

二、鼓励独创

尽管小学生的独创相对来说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可能孕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栽的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愿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可省略了许多分析的过程。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又促进了发散思维,使思维不断地向各个方向发散。

三、多种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其发散思维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转换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题中的数量关系。

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对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反复捉摸,力图变通呈现的形式,他们可能提出:

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

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能做完?乙、丙合做呢?

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

甲、乙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

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其思维定势的产生,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对同一事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地观察、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其中的知识。

例如,教学“6的认识“,教师在讲述图意(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时,要求学生回答下列三个问题:①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②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个人?③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从各个角度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导思维火花的撞击。

如,对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表述其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这个数是多少?⑥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⑦学校有27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每班得到多少个花皮球?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探究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使他们的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对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从常规思路考虑可得解法一:200÷(200×2/5÷3)或1÷(2/5÷3)。

从倍数关系考虑可得解法二:3×[200÷(200×2/5)]或3×(1÷2/5)。

用列方程的办法可得解法三: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200÷X=200×2/5÷3。

从“时间÷路程=单位路程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可得解法四:3÷2/5。

如果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则可得解法五:(3÷2)×5;解法六:3×(5÷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生的思维向某一方向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产生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简捷、科学的方案与结果。所以,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思维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总之,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样的,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第2篇:培养人

党支部指定1-2名正式党员做申请入党人的培养联系人,培养人主要任务是:指导申请人认真填写《入党申请发展对性登记表》;了解申请入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作风等情况;定期(每半年不少于一次)想党支部汇报申请人的思想政治及现实表现等情况,提出加强培养教育的意见;在申请人当人具备相应条件时,向党支部提出将其列为发展对象的建议。

第3篇:培养人

报市先进人员名单:

李东栓(市检察院 纪检副组长监察处处长)李敬旭(二院院长助理)

袁景军(市国资委 财务监督考核评价科科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从培养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入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等原则。

【关键词】 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作文教学;原则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更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

未完,继续阅读 >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新课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新课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