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2023-02-10 08:06:4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The silkroad)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

(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对内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出使西域:

朝代使节时间目的意义

3.管辖西域:

时间机构职能意义

二、对外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2.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达了;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我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

1.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你从张骞和班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2、近年来,联合国发起“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西方学者眼中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维基百科

材料三:1990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东到连云港,西到荷兰鹿特丹。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

议一议: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如今,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我国正掀起一场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也主题。作为有志青年的你将有何打算呢?

3.请结合教材阅读和问题1、2的探究,你认为张骞通西域对两汉的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第2篇: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第3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汉光武兰台令史班彪之子,《汉书》作者班固之弟。幼有大志,不修小节。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广涉书传。永平5年,其兄班固被召进京任校书郎,班超与母随同前往。因家贫,班超为官府抄写文书以养母,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永平十六年(73年),在窦固出击匈奴时,被任命为假司马,多有战功。窦固见班超很有才能,就派遣他与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恢复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班超只带36人前往。当他们到达鄯善国时,该国对他们是“礼敬甚备”。但不久,鄯善国王的态度突然冷淡下来,班超通过诈问侍者得知是匈奴使者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动员三十六随员,晚闻用火攻匈奴使者,并促使原先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明帝因鄯善王归附,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班超乃率领随行人员沿昆仑山北麓由南道到达于阗。当时因匈奴遣使监护其国。于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让我们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一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合集14篇)由网友 “Serenanana”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 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 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未完,继续阅读 >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