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2023-02-17 08:05:0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和灭火原理;

②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燃烧条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

【投影】图片展示

【讲解】精彩的点火仪式向我们展示了火的魅力,熊熊的火炬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神圣。说到火,人们自然会想到燃烧。燃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火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它,使它尽可能地服务于人类。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燃烧会有新的认识。

【板书】题一燃烧和灭火

观看、倾听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题。

【探究一】请同学们回忆学习过的燃烧事例,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回忆燃烧现象。

事例

化学方程式

现象

镁条燃烧

木炭燃烧

铁丝燃烧

【提问】结合化学方程式及现象,思考燃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板书】

1、燃烧的定义

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回忆燃烧现象。

小组讨论回答:①都发光②都放热③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

P129划概念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增强学生将化学原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过渡】燃烧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呢?

【探究二】探究燃烧的条

回顾探究实验的步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燃烧所需的条进行猜想。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最后统一以以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小结】我们发现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1)可燃物;(2)氧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着火点和熔点、沸点一样,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下,不能被人为地升高或降低。

【板书】

2、燃烧的条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三个小组上台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P129划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完成对燃烧条的建构。

【过渡】燃烧现象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吗?如果缺少其中一个,燃烧现象还能发生吗?

【视频】燃烧条的进一步探究:实验7-1

【提问】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

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是为什么?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由该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三个条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结论的能力。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探究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燃烧条推测灭火的原理

2、在讲台上点燃一根蜡烛,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写在导学案上,并请同学上台演示。

【总结】、吹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倒扣在烧杯中(隔绝空气)

4、剪掉烛芯(清除可燃物)、沙土覆盖(隔绝空气)

6、利用2气体灭火(隔绝空气)

【小结】综合同学们探究出来的灭火方法,我们发现,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只要破坏三个燃烧条中的任意一个,燃烧就会被终止。

【板书】3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练习】、分析P129灭火实例的灭火原因。

2、说出下列灭火原理:

1、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烟头引起棉被着火,可以用水扑灭。

3、身上着火,就地一滚。

4、麦田起火时,在失火区附近割掉一片麦子。

踊跃发言,并各自演示自己的方法,解说各自的灭火原理。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本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必要条,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真听讲,回忆本学习内容

【作业】

1、学评第一时

2、思考书本后练习1-6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题一燃烧和灭火、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三者同时满足)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三者取其一)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第2篇:《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

《燃烧和灭火》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 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 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教学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通过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

(1)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2)放几幅火的画面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 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 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 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燃烧反应的特征:

【提 问】燃烧究 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79的探究活动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 问】针对问题2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 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 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

【创设情景】完成课本P81的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判断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小 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情景引 入】蜡烛能燃烧,木炭也能燃烧,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 问 】氧化反应都能发光吗?都很剧烈吗?

【教师讲解】缓慢氧化

【演示实验】1.爆竹爆炸

2.粉尘爆炸

【学生讨论】以上的两种爆炸都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些爆炸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师生整理】可燃物的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或周围的气体迅速猛烈地膨胀而引起了爆炸。

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学生讨论】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认识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小结】

1 .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 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 B.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D.凡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2.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 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3.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4. 下列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铁生锈 B.铁融化成铁水

C.酒精发出酒味 D.食物坏掉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自我问答】

本节课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 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第3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姓名:李彦单位:晨曦中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册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经常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并且还经常是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火灾中的正确处理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学难点为灭火的原理正确应用。

2、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和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所以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燃烧和灭火

国培作业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仁和中学彭寿福

一、教案背景:

1.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

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

未完,继续阅读 >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