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反思
第1篇: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
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
努力之处。篇2: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导,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图片,学生猜故事。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不少民间故事呀!民间故事往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今天咱们要学习的29课《古诗两首》就和民间故事有关,我们先学第一首《乞巧》。
3、师板书课题,正音。(两个字都是三声,在读时,第一个字要变成二声。)师教读,生跟读两遍。
4、师:这个“乞”字和那个字长得像?(生汇报,师板书“气、吃”)比较不同之处,引导生书写“乞”字。
5、简介诗人。师: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诗人林杰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资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初步诵读,感知诗境美。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直到把诗句读通顺为止。
2、指名读,师评价。
3、借助形声字识记规律,区别辨认“霄、宵”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课件“宵、霄”)它们除了读音相同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字的下半部分都是“肖”)“宵”是夜晚的意思。诗中“今宵”是什么意思?是哪一天的夜晚?七夕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知道的?“霄”是天空的意思,“碧霄”是什么意思?(深蓝色的天空)
4、指导书写“霄”:这个字是我们要求会写的生字,书写时注意写得上宽下窄。(出示课件)生练写。
5、师生合作读诗句。第一遍: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第二遍: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6、齐读。让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读这首诗。
7、学生自己有节奏的读一读。
三、互助品读,感受诗情美。
1、阅读资料袋,了解七夕节的风俗。
师过渡: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诗的味道。让我们先来看看课后资料袋,自由读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3、学生默读这首诗,借助资料袋,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2、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故事吗?(指名生讲故事)
3、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师引读: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牛郎都会带着一双儿女来见织女,那是多么激动的时刻呀!生接读(诗一、二句)是啊,虽然历经磨难,但每年的七夕节,一家人都会在鹊桥上团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生再读。
5、谁能试着背一背这两行诗。(指名背、男女生背)
6、拓展延伸,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师生齐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学习第三、四行诗】
1、师接背三、四行诗句。听了老师的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汇报感受)
预设一:热闹的画面。
①师追问:从哪个词感受到热闹?(家家、尽、几万条)
②师:是呀,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穿完了几万条红线,几万条还可以怎么说?(数不尽、成千上万??)
③指名读,读出感受。
预设二:学生说出了三、四行的诗意。
①师述:是呀,大树下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庭院里姑娘们在对着月亮穿针,姑娘们还在哪?(生补充)王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李家的姑娘在对着月亮穿针,还有谁家的姑娘?(生补充)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对着月亮穿针,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热闹、高兴、喜庆、团聚??)
②同上
2、师问:为什么家家户户的姑娘们在七夕节的晚上,都对着月亮穿针?(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她们都想乞求心灵手巧,乞求自己有个幸福的生活。师指读题目“乞巧”,相机进行理解。
4、师述:据说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锦缎,织的花朵,白如雪,红如火,引来蜜蜂和蝴蝶;织的小鸟活灵活现,孩子们看见就想去捉它。在古代女子们针线活做得好,那可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5、引读:所以姑娘们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都在七夕节的晚上比着赛着穿红线,这正是——(女生读三、四句诗);她们都期盼着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于是——(男生读三、四句诗)
6、试着背背第三、四行诗
7、拓展延伸,感知乞巧节盛况
师: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道:(课件)民间《乞巧歌》中也这样唱到(课件)
8、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节不仅仅寄托着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的心愿,还寄托着更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仰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生自由说)
9、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心愿再来读读这首诗。(配乐齐读)
10、试着背诵全诗。(指名背、同桌背、男女生比赛背)
11、师小结: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乞巧》就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几首这样的诗。(出示课件:《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29、乞巧
渡
幸福!
穿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古诗两首》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时,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一、落实扎实的识字教学
本诗中“乞、霄”是要求会写的生字,而且这两个字又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分别突破。
根据三年级学生掌握生字的现象,字的回生率较高,主要是形近字区分不清。这课的“乞”字就属于这种情况。教学时,我采用了形近字对比的方法来突破。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观察哪些字和“乞”很像,学生们说出了 “吃、气”,我及时进行板书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印象会比较深刻。篇3:古诗《乞巧》教学反思
古诗《乞巧》教学反思
阳太小学三年级(2)班 马军春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2011.5.31篇4:《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篇5:《乞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古诗两首
三年组 刘涛
《乞巧》
对于《乞巧》诗意理解的教学,我主要尝试以下做法:
1、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一些诗作的赏析资料和相关文章,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也发了一些资料:《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习俗、古诗和相关资源的网站和书籍名称,为学生理解诗意作了较多的铺垫。
2、课中,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今宵”和“碧霄”,借助课后资料袋和注释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理解诗意,这样学生对古诗意思就有了个大体的理解。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逐句理解,相机引导,知道彻底读懂。
4、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参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在这首诗的教学我还采取读中想、读中画、读中品的办法来理解诗意。如“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画什么实际就是读诗意理解的再现,回头再与读结合起来,从而降低诗意理解的难度。
总的看,这节课学生对古老的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兴致。
《嫦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像嫦娥一样孤寂的心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所以在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但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讲的怎么和我不一样?其实这种问题我遇到很多次。如诗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学生说其他地方是:“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其实两者的意思完全一样。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会关注的很仔细。所以对于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好。只是说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的丰富,往往不同的字可以代表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相同。非常的有趣。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情况,是我们预设时不能想到的,这需要时间,当然还包括很多的东西。
第2篇: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乞巧教学反思1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该诗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琵琶曲》,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第3篇: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乞巧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乞巧教学反思篇一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
第4篇:《乞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古诗两首
三年组刘涛
《乞巧》
对于《乞巧》诗意理解的教学,我主要尝试以下做法:
1、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一些诗作的赏析资料和相关文章,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也发了一些资料:《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习俗、古诗和相关资源的网站和书籍名称,为学生理解诗意作了较多的铺垫。
2、课中,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今宵”和“碧霄”,借助课后资料袋和注释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理解诗意,这样学生对古诗意思就有了个大体的理解。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逐句理解,相机引导,知道彻底读懂。
4、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参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在这首诗的教学我还采取读中想、读中画、读中品的办法来理解诗意。如“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
第5篇:《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乞巧》教学反思1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纵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
第6篇:《乞巧》《嫦娥》教学反思
《乞巧》《嫦娥》教学反思
《乞巧》《嫦娥》教学反思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分别是诗人林杰和李商隐所作。这两首诗想象吩咐,广为流传,都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把孩子带回到儿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在教学中,从“整体”到“分步”,最后回归整体。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的方式,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的了思维,让诗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
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并结合小时候所听、所看的'神话传说故事,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悟自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乞巧》《嫦娥》这两首古诗时,正好看了小学生古诗文的教学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三要:诗句要反复朗读;诗意要大致理解;全篇要熟练背诵。三不要:介绍背景不要过全;诗句翻译不要过细;意境体会不必过深。教学本课时我就借鉴了这“三要”和“三不要”。让学生从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进行。有个学生
第7篇: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乞巧古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
第8篇:《乞巧》教学反思范文
《乞巧》教学反思范文
《乞巧》这首诗是围绕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来写的,主要写了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上喜相会,而人间的少女忙乞巧的热闹场面。
根据教学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设为重点;把“理解诗句意思”设为难点。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我在课前向学生印发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以便在课堂通过讲故事来理解诗意。但在课前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以至在课堂上学生不知如何去讲,不敢举手。讲起来也比较冗长,耗时过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使整节课的侧重点偏向讲故事这一环节,有些本末倒置了。
在生字教学时,安排了“抄写古诗”一环。本意在于记住生字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背诵古诗打下基础。但效果不是很好。记住生字可安排写生字,抄写整首诗要的时间太多,影响其他环节的时间安排。背诵古诗可以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来进行背诵。
就整节课而言,学生的朗读和老师的指导朗读都是不够的,到最后还有学生读不出诗的节奏,这对于古诗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准备作出以下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