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第1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从一个70年代毕业的不满16周岁的初中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发现工作的不足后拜师学习,艰辛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终于在苦练与积累中逐渐成长起来。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
1、一位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工作;
2、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百家之长,结合自身实际创出特色,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师成功之路。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一定要多写东西。做教师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的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努力;要勤于把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和反思等毫无保留的倾吐在笔记本上,而我似乎在这一点上做的逊色了很多,我要想成长这一点必须做到。
2、要具有真诚的教学感情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在这方面我的差距还很多,我的激励性话语针对性不强,有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很好,你真棒!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时,同学们提出了单位“1”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它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用实例证明了单位“1”丰富的内涵。它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它还可以表示一群物体,如 五只小狗,10筐苹果核一个学校。单位“1”可以很小,小到
细胞,也可以很大,大到一个地球。显然它的内涵超出了自然数1的意义。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又兴趣盎然。
和吴正宪老师一样,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我曾天真的以为,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勤勤恳恳的工作,就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课堂上我不竭余力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所有的知识,好像教师教的越多,学生获得的就越多,我不知疲倦的讲着,学生机械的学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乐此不彼。后来的课堂上学生越来越麻木,目光有点呆滞,反映有点滞后。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笨,学习不用功。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和责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去改变。向吴正宪老师一样艰辛的探索。
吴正宪说:“我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正是这份热爱,让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创造了唯美的课堂,让吴老师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的体验。我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第2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
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第3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篇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一)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
第4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颇深的是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
第5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使我跃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拜师学习,苦练内功,注重积累,……,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与爱,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我感受着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吴正宪
看完第一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就被吴老师的执着深深感动了。
勤于笔耕,做教学有心人
吴老师16岁走上教师的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地投入教育事业,她激动过也冲动过,彷徨过也迷茫过,但正是这样的不知所措与彷徨,使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吴老师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于是她踏上拜师学习、艰辛探索、苦练积累、潜心科研、逐创特色的漫漫长路,这需要长足的毅力,更需要心中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与挚爱。
我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