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进教材之我见
第1篇:武侠小说进教材之我见(网友来稿)
常州市新桥中学 姚流齐
今年上半年,“武侠小说”即将进入高一语文新教材(读本)一事,在网上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于今,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各地高一新生,也早已拿到并开始使用新教材了。面对收有武侠小说的新教材(读本),师生们又作何感想呢?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想就此事谈谈个人的浅见。
从网上看,持反对意见者的理由有四:1、侠义文化是人治社会的产物,而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侠义精神过时了,落伍了。2、对心智尚未健全、又喜欢盲目模仿的中学生宣扬侠义精神是非常危险的,有误导之嫌。3、比武侠小说更具人文性、文学性、更经典的作品多的是,何必一定要在教材中选入武侠小说呢?4、即使武侠小说要入选教材,也应该选名家名作。而金庸的《神雕侠侣》(片段)是名家而非名作,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片段)则既非名家,也非名作,应该以另外的作品替代。
我的观点是,入选谁的和什么作品当然各自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就“应不应该入选武侠小说进教材”这一点而言,我个人是持肯定意见的。理由如下:
1、侠义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可以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春秋》、《左传》到太史公的《史记》,从唐宋传奇到明清小说,从近代侠义公案小说到当代以五大家“金古黄梁温”(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史不绝书,家喻户晓。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笔下的侠义形象及其英雄传奇,更是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历代的中下层人民更是从专诸、聂政、荆轲、预让、朱家、郭解、虬髯客、鲁智深、白玉堂……这些英雄身上学习行侠仗义的做人方式和刚勇尚武的入世精神的。可以说,侠义文化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和血液里,成了中华民族急公好义、不畏强权等集体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教育代代相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武侠小说入选课本不仅是完全应该的,而且是十分必需的。
2、法制社会要不要侠义精神?我个人认为:完全需要。这是因为:
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语)。武侠小说宣扬的“大是大非、大仁大义”所包含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之源,无论何时都不能丢掉。象郭靖的反金抗元,张无忌的“驱除鞑虏”,萧峰的抗击辽夏,陈家骆的“反清复明”,无不代表了当时中下层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尤其是象郭靖,在军民抗元最激烈的襄阳之战中,置即将生产的妻女于不顾,迅速赶赴前线,参与保卫襄阳的殊死搏斗。象这种“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倍趋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言必及利”、不知爱国为何物的当今社会,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应该是十分生动、十分难得、也十分有益的教材。它远比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政治术语的堆积,更能打动青少年学生的心。网上披露:前不久某中学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特地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片《屠城血证》,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传统教育,但当学生们看到一平民被日军烧得满地打滚惨叫时,竟哄堂大笑,令组织者尴尬不已。中学生最崇拜的影视红星之一的赵薇的“军旗装事件”,杨丞琳在媒体上大量的媚日言论,正如某位网民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历史知识的欠缺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金钱的光辉,迷住了理智的双眼,是爱国主义对拜金主义的又一次惨败!而武侠小说却能生动的补上爱国主义这一课!
②“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尤为欠缺。侠士们身上那种不畏强暴,蔑视强权,反抗强权的精神,及其体现的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法制尚不健全,“强权横行无忌,弱者求告无门”还时有所见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那种正气凛然,面对强权敢于拍案而起,“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和果敢行为,而不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蝇营狗苟之徒。正义、正气、正直,培养和朔造这些健全的人格,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肩负的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迈精神。这是众所公认的侠义精神最主要、也是最闪光的一面。这种精神与“看客”心理,与站干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零度感情的个人主义是截然相反的。象“一人落水,众人围观”,“一人跳楼,众催快跳”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在社会上一再重演,正气荡然无存,丑恶公然横行。这样的社会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从小接受的、老师反复教育的助人为乐精神对他们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5-2=0”现象。要消除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而武侠小说的入选教材则应该是个不错的尝试。
④“轻生重诺、仗义疏财”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也非常重要。由于人文主义的缺失,拜金主义的泛滥成灾,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屡见不鲜、见惯不怪的事了。不仅社会上蒙坑拐骗、假冒伪劣横行,连一向被视为所谓“净土”的学校于今也不能幸免。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撒谎耍滑者比比皆是。网上有这样两个案例:有一个老人节衣缩食,资助了几十名贫困学子考上了大学,可是这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却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几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跟他联系过,令老人唏嘘不已。香港某著名艺人热心资助了大批贫困学子,可是当他病重住院时,竟没有一个受助者来看望他,更有甚者,还有人把信写到医院,责备他“资助人不能善始善终”。这些消息读之令人心痛。中国古人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侠士们更是追求“有恩必报,言出必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所多的是“一饭之恩必报,滴水之助不忘”的义士,是独行万里为允朋友一诺的大丈夫!象《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侠和邱处机道长为履行抚养抗金义士之后的义务,甘愿苦等十八年以践“嘉兴比武”之约,即是典型例子。这些重义、诚信的实例,对走向理智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3、侠士们惊天动地的业绩,狂狷豪迈的英雄气概,洒脱不羁的气度风骨……对于崇尚自由,喜好摹仿的青少年学生当然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但是否能作为反对武侠小说入教材的理由呢?我觉得这是因噎废食,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我们总不能因为有的学生看了《少林寺》想出家当和尚,看了《还珠格格》想象小燕子那样离家出走,就反对拍摄电视电影《少林寺》、《还珠格格》吧!即使不入选教材,武侠、言情小说在中学生中的流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倒不如入选教材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的阅读它们呢。
4、武侠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非常符合民族阅读心理,同时能够给想象丰富的青少年学生以极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武侠小说对各路高手奇人的描绘,对“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不同地域风光景物的描写,以及书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忠孝节义,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都是一般教材中接触不到的,正被我们有意无意中丢失遗忘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武侠小说保存传统文化之功“善莫大焉”!而武侠小说入教材,又为我们让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推开了一扇窗口,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这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呢?金庸说过:“阅读武侠小说对于中学生学习中文很有帮助,就是外国留学生想学中文,也可以看看武侠小说。”
至于作为教材,选名人名作理所当然。有人认为入选的金庸的《神雕侠侣》(片段),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片段)不够经典,这其实是个眼光和看法的问题,在学术上当然是可以存在不同意见的。象新加坡的华文教材中就选的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片段)。
古龙曾经说过:“一件东西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武侠小说不但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很久了。”综上所述,我认为武侠小说进教材是一件大好事。如何“用好教材”才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着重探讨的问题。
E-mail:laoyao6891@163.com 手机:13813672021
作者邮箱: laoyao6891@163.com
第2篇:城管进教材
城管进教材,可气又可笑
武汉市首本以“城管”为内容编写的德育教材《江汉小主人》日前走入江汉区30多所小学课堂。江汉区城管局负责人表示,这本书是扭转城管形象、促进城市文明的尝试,希望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尊重并支持城管工作。教材主要涵盖城管工作职责、城市管理工作难点及日常文明礼仪等内容,供3至6年级小学生使用,每学期安排3至4节课程,不设置考试。
从列队举牌的“卖萌式”执法,到围观静默的“眼神式”执法,再到予人玫瑰的“献花式”执法„„近年来,武汉市城管开创了许多执法新花样,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而社会舆论的反应却是毁誉参半。不管怎样,这些执法方式毕竟是用来对付摊贩的,而现在,他们又把眼光瞄向小学生,要向孩子们“卖萌”了——准确地说,他们开始来折腾孩子们了。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就很重,亟需“减负”。而江汉区城管却并不体谅学生和学校,居然要每学期占用3至4节课,向孩子们宣传城管工作多么重要、多么辛苦、多么值得尊敬。个中意图很明显,说得好听点是要孩子及家长支持、敬重城管工作,说得直白点,这就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不惜加重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具有明显的损人利己、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嫌疑。
不知道编写、出版这本《江汉小主人》花了多少钱,这些钱有多少是从摊贩那里罚没的,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而不惜耗费公款,同样难逃以权谋私之嫌。这是“城管进教材”可气之处。
城管工作纵然很重要、很辛苦,但很重要、很辛苦的工作岗位太多了,从党政机关到公检法,从人民团体到慈善组织,从企业员工到环卫工人„„难道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编写一本德育教材,让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辛苦、敬重他们的工作?那还不得把孩子们累死!我相信,这样的“德育”只会令家长们反感、让孩子们讨厌,效果适得其反。学校开设何种课程是一件非常严肃、严谨的事情,城管局不是教育局,德育课程岂能城管想开就开?
城管的形象总体上确实不好,需要扭转,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扭转形象要靠提高城管素质,要靠文明执法,要靠践行服务宗旨,要靠深入走群众路线——总之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能靠自吹自擂的宣传。
就在“城管进教材”的同时,10月23日晚,武汉城管因没收圆通快递的货物,与快递员发生流血冲突,一名快递员双手被菜刀砍断,另有3名快递员被打成轻伤。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如果城管总是执法犯法、粗暴执法、血腥执法,动不动就掀人家的摊子、没收人家的财物乃至砍砍杀杀,你再怎样自吹自擂也扭转不了城管的形象。这是“城管进教材”可笑之处。
提升城管形象没有捷径可走,“城管进教材”可气又可笑。请你们不要折腾孩子们了!有钱的话,不如写一本德育教材,好好教育一下自己。
第3篇: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汪清县第三中学冯宪春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根本和载体,一节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以教材为基准,不能偏离教材的主线。要提高教学效率,认真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合理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我觉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和教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下从如何增加材料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把思想品的课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初中学生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理论性过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理论的内容,也应该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且不能加深、加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知识性逻辑思维
第4篇:语文教材研究之我见
语文教材研究之我见
文学院20111005020036周斌
我始终认为,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扇窗,等待着老师把它推开,引领学生走到窗前看春色如许。我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新诗教学是一件很难的事,除了读读背背没有什么好办法。与其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抽象地讲解各种手法,不如让学生从这一类诗中找共性,逐渐体悟。这体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渐染的过程。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在选录课文时是比较随机的,完全依靠选编者的喜好和学术功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起动。翻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课书,扑面而来的是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集中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和大语文教育思想。
一、我认为新编语文教材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综合性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和谐发展和互相补充,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学生进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