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心得摘抄

2023-04-03 07:13:0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笔译心得摘抄汇总

笔译心得摘抄汇总

篇一:笔译总结摘抄

1、虽然必须承认学习的时候很痛苦,但是真的要结束了,倒也颇有些不舍。心中有些担心,没有了老师的教导和鞭策,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否能够保持严谨的精神,我们对待未来的工作是否还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但是,我是有信心的,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理念和方法,都是让我们叹服的,我们不会遗忘,更不能遗忘。我们当中任何一个同学都不能说,以后不会从事笔译的工作,它是外事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也是口译工作良好的补充,更是体现功底的舞台。我们要如何能够无愧于“北外高翻”的称号呢?只有将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东西贯彻到底,甚至推广出去。

2、周蕴仪学姐在给我们做过的一次讲座上说过,翻译的过程像谈恋爱,对它会又爱又恨,恨极了恨不得甩在一边再不去理它,爱极了又难割难舍,欲罢不能。这个总结很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她在鼓励我们像爱恋人一样去爱翻译。如果要我讲的话,我更觉得爱翻译要像爱自己。因为自己是什么样,翻译就会体现为什么样。拿到一篇文章时,自己决定下功夫去读去理解,译文会体现出你是准确的;自己决定尽己所能用心写作,译文会体现出你是投入的;自己决定边边角角都照顾到,译文会体现出你是缜密的。翻译经过什么人的手,就会带有什么人的性格。我之所以说爱翻译要像爱自己,一来是因为每一份作品都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自己,二来是因为人不会放弃自己。在翻译受挫时我们不能心存懈怠,就像我们永远都不放弃自己。爱翻译要像爱自己。

3、在笔译过程中,虽然我们要受到原文作者文字内容的限制,但是一个能动的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一篇原文“变厚”,然后再浓缩“变薄”。而这“变厚”和“变薄”的过程就是译者深度学习过程,也是译者不断提高翻译的职业精神和译者的我塑造过程。

4、Growing old is mandatory; growing up is optional. 其实大多数时候,翻译也是optional的,只有译者来要求自己是精益求精,还是蒙混过关。成长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但很多时候是痛的越多,快乐的也越多。翻译也是如此,痛苦是翻译的必经过程,但是我们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不过既是翻译,就是语言间的转换。要做好翻译,即使翻译方法掌握的再好,没有对两种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学习方法的同时,最重要的还得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汉语、英语水平,这样才不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才不愧是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专业人士”!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翻译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译文也许只是短短的几段文字,但译者却必须做大量的调查论证,但在痛苦的同时又为自己解决了一个个的问题而欣喜。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翻译方面才刚刚起步,只要始终抱着客观求实的态度,每一次的翻译实践都会使我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6、翻译即如琢玉,是个由粗及细不断雕琢的过程。只有准确谨慎地剖开材料表层,一点点去掉无用之材,才能真正展现其光彩夺目的内里。

7、我做翻译时一般有三个步骤,即宏观把握、细节处理、整体修改。

8、一般而言,译者习惯汉英对照着翻译和反复推敲,以便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不至于偏离原文作者的意思。但缺点在于译者容易先入为主,一直以中文的思维来写英文,常常会忽略许多不符合思维的地方。因此经过反复校对之后,还应删掉原文,单纯从译入语的角度审视译文是否合格。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翻译是项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事业,但正因如此,译者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以有限的精力探索无限的语言世界。这种无限可能,想来应该是翻译的魅力所在了,所以作为痛并快乐的译者,也算是大幸。

10、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懂得了“鱼”与“渔”之分,掌握了打鱼的工具、技巧和步骤,不再贪恋到手的小鱼。尽管译文依然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标准,但是当面对一篇糟糕的文章时,我已经知道怎样用掌握的工具理清每一句的含义,再尽己所能用译入语表达出来。我想对一位译者而言其他都还可以慢慢提高,这种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回望过去一年的历程,想到今后一年不用再纠结于各种难缠的有中国特色的文章,不禁如释重负,但更多的是惋惜再少有机会能听您指导,也许会少很多醍醐灌顶的机会。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会努力坚持您的翻译理念,并在可能时传给其他人,造福大众。唠叨至此,要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

11、翻译是人类最复杂、最困难的活动之一。它涉及人的认知审美、语言文化素养、对翻译的认识等诸多因素[1]。翻译好比写作,但却是一项甚至比写作更难的再创造过程,要求译者不仅有过硬的英汉双语功底,还要对所要翻译的文章背景要足够的了解、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只要拥有了对文章的了解,才能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才能做好翻译的本职工作——传递信息,做沟通的桥梁。

12、翻译不是机械的字词对照,译者也不是机器。我越来越感觉:翻译工作就像是“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样。如果不能把原文的“草”细细嚼碎,反复琢磨,认真消化,又怎能产出顺滑美味,营养丰富的奶(这才是真正的“达”)。有时喝牛奶的人(译文的读者)如果觉得奶不好,很少有人怀疑元凶是没有营养的草,更多的人会责备奶牛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草”到“奶”,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就像从原文到译文,并不仅仅是换了语言的外衣,更是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社会传统、审美习惯,论述风格的碰撞和互动。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年前才刚被李老师(奶牛饲养员)领进了门,给的草形态各异,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没一个美味,没一个好消化的。这也是李老师的良苦用心——外面的世界哪能都是嫩嫩的青草,不锻炼出刚强的胃,怎么能产出合格的奶。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走,未来的草要自己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这句话已经被重复了很多遍,但是真理是颠扑不破的。

13、只要过程合格,产品就更有可能合格。

14、随意删除原文的内容是译者的大忌。我并没有把我删掉的内容置之不顾,而是在后面的内容中时时地观察,这段被删的内容是否跟下文有联系,若有我则必须重新考虑。

15、想当个认真的翻译也不容易啊!!

16、关于具体词语的翻译,我通过此次翻译作业得到的最大体会是需要做三重工作,依次为确认1.某词在源语语境中究竟是何含义、是否合适,2.是否存在对等的译入语表达,3.该译入语表达在译入语的语境和文章上下文中是否合适。

17、总的来说,做一篇翻译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从语言文字功底到知识背景,处处都在考察我们的能力。每次做完一遍翻译,都感觉自己元气大伤。不过,做完翻译之后的成就感也是其它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是一个不断磨练、不断超越的过程。一篇翻译并不是说一次做完就了事了,它是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渐完善起来的。作为译者,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笔译课虽然结束了,但是笔译学习仍是漫漫长路,还得在今后不断努力。

18、做好一篇翻译,需要理解、分析、调查和表达多种能力,是对作者语言和判断能力的综合考验。但每次翻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译者英语水平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翻译水平的提高是脚踏实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翻译工作者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19、一直以为,翻译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痛苦的是,译者要本着原文的意思和思路来构建译文,而不是随性的写作,天马行空,是受限制的发挥和重组。这其中要涉及对作者意图的探究和把握,还要对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大量研究求证,辨其真伪后去伪存真。所以大部分“痛苦”体现在对原作者写作内容的揣摩和批判上,然后通过对译文的撰写和修改,达到让读者群理解和体会的目的。而所谓的“快乐”除了在完成上述工作后的如释重负,以及成功地架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畅达沟通的桥梁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随着译者求证过程的深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之门在你面前慢慢开启,让你可以顺着门缝向里好奇的张望,你可以选择推开门走进去,一探究竟;但如果你的好奇心已得到满足,那索性就此打住,关上门离开,因为你已欣赏到里面的风景,足矣!因而,令我十分享受的是,翻译是一种在工作中就可以享受到不同学科和行业知识成果使译者快速增长见识的职业。

20、把翻译看作改建工程,将中国式的庙宇(中文)改造成西方的教堂(英文),整个过程包括批判,拆除,清理和重建。

21、老生常谈的还有语言锤炼问题。批判思维比较容易培养,只要能怀着认真执着的态度,加上大量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就能有所突破。但对译入语的把握却没有这么简单,即使在寻找到平行文本后获得一些启发,但那解决的也许只是词语或句子的问题,而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结构,包括风格和文体,如何译的准,译的好,使各个层面都能表现出来,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的累积和训练。

22、笔译比口译更费时,更耗力,对译者的要求也更高。口译因为有时间压力,所以对译文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更看重的是平稳流畅与否,以及信息量,不需要使用华美隽永的词语,不需要搭建复杂精妙的结构,所以以前听一位资深口译员说过,如果把口译的译文记录下来,那这个文本是不能见人的。而笔译就不一样了,要精雕细琢才行。因为译者往往不是该领域的行家,所以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段话,一篇文章,都要有质疑的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展开调查与考证。翻译非文学类文章,尤为艰难,为了确保专业性和精准度,不得不在下笔之前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将自己打造成该领域的准专家。

23、翻译的过程好比排雷的过程,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时候都要慎之又慎,要一个一个将地雷找出来。

24、翻译是一种创作的过程,事实上,翻译的担子并不比原作者轻,在原文不明了的时候翻译还要承担起调查、论证、阐明的任务。这是一个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过程,但是就像艺术家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一样,翻译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也终究可以踏入艺术的殿堂。正所谓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译上的成就也只能依靠译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

25、最让我郁闷的是,自己理解了原文,但是由于表达的贫乏,很难准确并且生动的表达出自己所要的感觉。再一次感觉到,英文写作的功底会直接影响翻译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存在句式安排、选词等等问题的原因。关键还得把自己的英文基础打扎实。

26、作者的观点不用改。错误发现了,要改。没有发现,不改,也不是译者的责任。译者的责任,是把作者想表达出来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可以向作者指出或改正。

27、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既需要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仔细调查、小心求证,又需要拥有艺术家那样的激情和灵感。翻译说来简单,只要理解了原文,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即可。然而,翻译的理解不同于普通读者的理解,目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对原文进行全方位的剖析,非“掘原文三尺”而不罢休。翻译的表达也不同于写作的表达,鲁迅就说过,翻译比写作更难。写作时不会的可以绕过,翻译却不行。更何况表达的载体并非母语。

28、翻译其实和演员很像,都是在不断变换着身份和心境,去揣摩体会他人的情感和意图。演员通过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等形式再现角色,而翻译则是依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阅读平行文本就是为了酝酿情绪,体会native speaker在谈论这样的问题、表达这样的情感时是如何运用句子结构、如何起承转合的。

29、总之一句话,一篇翻译做完,心中必然“坦坦荡荡”,不怕别人质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不厌其烦地调查研究、阅读平行文本,反复思考、字斟句酌。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吃饭想、走路想、甚至睡觉都要想,颇有些“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而我也始终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翻译和写作一样,除非自己亲历亲为,否则看得再多也始终停留在大脑的表层,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30、余光中说:“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项妥协的艺术。譬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之间势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依着自己的修养了。”

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或是作家的声誉,但其影响未必较小,甚或更大。译者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胜,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余光中

31、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水平,必须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做个有心之人,并进行广泛涉猎。语言功底提高了,许多东西就水到渠成,译者自然就会少些愁眉紧锁的时刻,多些妙手偶得的惊喜。有了良好的翻译态度,才能高屋建瓴,不流俗于做“翻译匠”的工作,朝着“翻译大师”的大道走进。

33、有人说,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文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既要考虑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难度越大,其艺术性就越高。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

34、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了译文的准确性。由此可见,汉语的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了翻译质量的好坏。在翻译中,我愈加感到汉语功底对翻译的重要性。英语的语言能力也不可忽视,译文应流畅,内容准确,在查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外刊,及外网上的原版文章,有助于培养能够跟进一步向读者的表达习惯靠拢,从而提高翻译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扩大知识面,老师曾经说过,翻译学到一定程度,受限的不是不会运用翻译技巧,而是背景知识不够,译者知识面的宽窄决定了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

35、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我总结要想做出一篇高质量的译文是需要质疑精神的。在阅读原文的时候,要在每一段每一句后面都画上一个问号,看看原文中是否有需要求证的词汇或短语、原文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精炼等,然后再思考怎样的译文才能最好的传达原文的意思。这样做一开始可能会降低翻译速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译者会逐渐培养出一种“敏感度”,即读过原文后可以较快地判断出是否有需要改动、删减的地方,想必这样就既能保证翻译的速度,又能得出较上乘的译文了。

36、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37、然做完了,但仍感到还有诸多遗憾,这主要是和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相关。由于水平有限,译文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与高质量的翻译相比,在驾驭文章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上仍然有待突破。译路漫长,虽然每次翻译都不完美,但每次都尽力有所提高,这也是作为译者的追求和乐趣所在。

38、学了一年的笔译和口译之后,对翻译最深的体会就是,翻译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做翻译的时候要静心分析理解原文,进行调查取证,要耐心斟酌字句,考虑篇章结构,写完还要虚心向同学请教,完善不足之处。有时候会翻的很挣扎很痛苦,在翻译过程中感叹自己才疏学浅,感叹知识的空白面太多。翻译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似乎一旦投身这一职业,就要不断地追赶每个所涉及领域发展的脚步。当然,翻译也有翻译的乐趣。尤其是在调查取证的时候证实自己翻译过程中的猜想的时候,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每次在听过老师讲评之后,学到了新知识,也会感到无比愉悦,觉得自己在通往一个合格译员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一个合格的译员要对自己严格,对工作严谨,永远自己跟自己较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9、我的汉英翻译才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培养出了我对原文的质疑态度和加深对原文理解的意识,了解了动笔之前做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译者决不能想当然,不能轻信作者,也不能轻信从别处获得的信息。译文应当是独立的文本,有自己的'生命力。但译文到底能有多独立还必需取决于译者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翻译中要善于借助多种资源和工具,进行查证,保证译文的准确。把握了正确的信息,还要保证语言的流畅、优美、地道,这需要多年的锤炼,非一朝一夕能成。在英文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则更需要多利用英英词典、搭配词典和Google等工具。虽然这一门课程结束了,但汉英翻译方面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的过程远未结束。现在在我的身上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按照老师所教的态度和方法,继续努力,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

40、理解高于一切。

41、对于作者的观点,不用修改。支持性数据,也不用核实。只是在检查原文逻辑和调查术语时,偶然发现原文错误,再与作者协商。否则,译者会担负无限责任。

42、英文学到现在十一年了,也常常感到绝望。好在古人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意识到“知识的圆圈之外还有那么多空白”,总比做一只井底之蛙来得好。而在漫漫翻译路上我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继续较真,不偷懒,不做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二是夯实语言基本功,厚积薄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3、翻译不光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

44、首先是作为一名翻译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写的字负责任。特别是在做笔译的时候,要记住自己是在为作者和读者服务,要使自己的译文兼具准确性和可读性。其次,我学会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从在线词典到搜索工具,有大把的资料和平行文本供我们参考,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查更多的资料。第三,我还学到了很多新鲜实用的翻译理念,包括简明英语,中文的断句,句子的节奏和韵律,还有对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处理等等。我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翻译是个很辛苦的工作,翻译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会日渐纯熟。笔译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不会停止对笔译的学习。最后,我想谢谢老师这一年来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45、译者和作者的关系:扯不断,理还乱。

46、如无他人翻译,自己翻译的将来就会作为标准,所以更需谨慎。符合语法,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行。

47、真正的交流只能在充分理解对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翻译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进行的事情,其目的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也就是说,翻译是不得不存在的“恶”。翻译之所以有“恶”的一面是因为它永远无法实现完全信息对等的交流,就算信息对等了,由于外语读者不具备原语文化方面的背景也会出现误读和误解,所以说翻译有时甚至会阻碍正确的交流。

篇二:笔译实践心得体会

在做这次笔译实践题目之前,关于笔译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在我的感觉中笔译相对于口译而言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做完全部题目之后我就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这种认知,原来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就像表象上呈现出的那样容易做到。表面看来笔译能够看着文本逐字逐句翻译,貌似很简单,只要把文本内容真实的翻译出来就可以达到要求了。实际上则不然。这学期我们有一门专业课就是关于英汉翻译的。课堂上老师曾经讲述过关于翻译的历史、理论、要求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所以在简单翻阅这次翻译之后,我觉得看似简单的题目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某些专业术语了解甚少。

例如第一篇The High-Tech Student中出现的Gopher program,generic2 database,Moby Dick,等等,类似这样的词汇我就需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进而推测了解作者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意思。再如A Roller-Coaster Ride In The Stock Market中,关于股市的一些专用名词,Dow and Nasdaq,CNBC等也是这样。

2、对统计数字的描述能力较差。

如何用不同的描述性词汇来体现数字的增长和下降及其各自升降的幅度,如何准确把握那些不同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较好地描述数字变化,这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次翻译题目中出现的仅仅只是一些已经被数字化的统计数据,但是要用合适的词汇来体现尚且不简单,倘若是给出Bar Chart, Pie Chart, Line Chart等这一类图标来自行描述其内容,就会更加困难了。题目中出现数字最多的莫过于描述汶川大地震的这一部分了。各种数字,表示年月的,表示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的,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损失所占的不同比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亟待加强训练的部分。

3、关于某些长句翻译起来较困难。

长句出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篇题目描述“我”的文本。这片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大家的杰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各式各类的建筑,建筑中体现出的精湛的技巧,还有各种被写入经典的景物,所有的描写都交织在一起,翻译起来很容易找不到方便。摸不清头绪,到底哪里才是开始,应该如何结束。在翻译课上老师曾经说过长句的翻译技巧,要先根据谓语动词进行切分,之后再根据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之后才能慢慢进行翻译,听起来就很繁琐的程序。我一直在试着这样做,却发现这要求太难达到了,而且每次被提问翻译总是被说翻译的一塌糊涂。关于长句,我可能还要经历一段很艰难的路程。

虽然完成所有题目有点困难,但是我觉得收获还是很不小的。这是第一次这么耐心的昨晚这么多翻译题目,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些翻译工作者们真的是好辛苦,之前还以为翻译是我们英语专业发展的目标。事实上也是,但是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这也是我的真实感触之一。总结一下,收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虽然这次实践题目只有几个,但是各个题目都具有的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题目涉及科技、经济、文学、报道等各种题材的不同内容,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算是一个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遇。初次涉猎翻译领域就得到这样的锻炼,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给自己之前的知识积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展现平台,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2、增加了对专业的认知。

在刚入学的时候每每都被别人问到你们英语专业出来

的是不是只能做翻译,这句话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英语翻译既然这么容易做,那我学这个专业不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了,可是自己亲身时间之后才知道翻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来的,只要好好学专业,任何专业都是好专业。与其抱怨,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努力,这样才能不给以后留下遗憾。虽然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同学不一定在以后的就业中选择与英语相关的工作,但是就心理上而言,对翻译的进一步了解对于增强专业认知度,增强自信是很有益的。

3、进一步学习专业的欲望被激发,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就我自身而言,我是一个有点好胜,在任何事情上都不甘落后的一个人。从翻译这几篇题目中,我发现了自己原来学习中的许多漏洞:态度不够端正;不够勤奋;涉猎面较窄,等一系列亟待改正的不足之处。今天看杂志的时候看到有关近几年来一直很热门的“同声传译”,文章讲了同声传译员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虽然笔译跟同声传译有所区别,但是同属于翻译行业,需要学习者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肯定是一样的。算算自己每天中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我不禁感到很羞愧,按照这样的努力程度我只能距离最初的目标渐行渐远。虽然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三生,但是我们在英语这条道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笔译实践任务虽然算是完成了,但是从这次完成任务的进程中,我对自己的英语素养及其知识水平有了一个较为客观地认识,总的来说此次任务我是受益匪浅。虽然我的目标不是走翻译这条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译的过程中确实能掌握到包括其他领域在内的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会有所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在不就得将来也能在翻译方面有所成就。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坚信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篇三:笔译总结

对于翻译硕士来说,实践是一门尤为重要的课程。国家在高校开设这一为期两年的专业,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考察和提高自己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常用方法、技巧的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为真正的翻译工作环境中,容不得出现半点马虎,我们现在的课程内容及课下练习,使我们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设身处地地了解翻译行业的工作状况。

这一学期,我们所做的翻译内容,涵盖了新闻、法律、股票、汽车、合同、散文、简历等多个领域、多种文体。对这些类型的文本进行翻译,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在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真实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领悟翻译的真谛。

在进行翻译练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绞尽脑汁思考应该使用哪种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时刻铭记书上所说:“词意不能完全按照词典的基本含义翻译,生搬硬套或逐词死译不仅会使译文生硬、费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应当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适当的引申,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但是尽管如此,我在实际翻译时候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对新闻类型文体的编译。

起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编译,只知道严复先生说过的“信、达、雅”,认为翻译便是要把原文全部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老师讲解才知道,这也是需要因地制宜的。例如在第一次作业中关于省委书记周本顺来我校慰问的文本,文章中的“带上温馨祝福,送去浓浓关怀”、“语重心长地说”等一些语句,还有最后一次关于物理学院简介的翻译中,“全院科研氛围浓厚”、“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等一些内容,是可以省略不译的。因为新闻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把汉语文本的新闻译为英文时,要考虑的生是英文新闻的特点,按照英文新闻报道的方式译出来即可,一些汉语新闻的特点,例如那些空话、套话,在英文报道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翻译时,省去这些可以帮助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文章。

其次,是对源文本的编辑。

例如第十一次作业中简历的翻译,如果按照源文本的顺序、格式将文本内容直接译为英文,即使英文再精美、再值得推敲,这也绝对算不上是一份优质的英文简历,虽然严复先生对翻译的首要要求便是“信”,但在这里,对原文的“信”便注定了译文的失败。因为源文本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翻译任何文本时,要先分析源文本,如果不是优质文本,那么应该在得到原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译文作出必要的调整。

再次,是对专业领域的了解。

在第四次的关于股市的文本中,对语篇题目Asian markets open mixed after US shares slide的翻译,虽然也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但对这一行业的了解还是相对较少,将其译为了“继美国股票下滑后亚洲股市开始涨跌不一”,自我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参考译文给出的却是“美股大跌,亚洲股市涨跌互现”。可见对open一词的理解是有错误的,在股票领域中,open一词还有“开盘”的意思,而之前并不知晓。还有第六次作业中的 “Do Not Board” lists,将其以为了“禁飞名单”,可见这又是一行业术语。

然后,是对原文理解的偏差。

例如第六次关于埃博拉疫情的报道中,“These guidelines are a marked departure from the sweeping quarantine mandate that Florida, Illinois, New Jersey and New York implemented over the last week, stirring up controversy after a recently returned nurse who tested negative for the virus protested her forcible detainment in New Jersey ”,对这话句话思索再三,才将其译为“新措施明显违背了美国纽约、佛罗里达、伊利诺伊和新泽西等州上周实施的强制性隔离方案。最近一名护士从西非返回美国后,检测埃博拉病毒呈阴性,由于按照该方案,仍在新泽西州被强制拘留,这一事件引起广泛争议”,而参考译文给出的翻译是“这些规定与过去一周在佛罗里达、伊利诺伊、新泽西和纽约州实施的完全隔离政策有明显不同。最近回国的一名护士因病毒检测呈阴性,在新泽西州被强制隔离,在她提出抗议之后,完全隔离政策引发争议”,看到译文以后再按原文仔细思考后发现,句子主语是“These guidelines”,也就是说,是这一完全隔离方案引起争议,而不是事件引起争议。因此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译文表述信息传递正确的前提,这一点对翻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是语言表述的问题。

这是由语文功底的薄弱和常识性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在第十次关于美国童工的这篇文章中有一句“ Two groups with sharply conflicting views of childhood struggled to impose their definition of children’s proper place in society”,明明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句子,意思也很容易明白,可是却很难用恰当的中文将其表述出来,最后译为“对于儿童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两个组织相互斗争,将儿童在社会中的合适地位强加自己的定义”,虽然勉强可以看懂,却总感觉有点怪怪的味道。参考译文给出的是“关于儿童期有两派针锋相对的看法,他们都在极力推广自己对儿童在社会中恰当位置的界定”,这样看来,就跟汉语贴近了许多。有了正确的理解,再加上合理、地道的表述,这样加工出来的译文,才可以称的上是好的作品。

总之,这学期的笔译练习让我感触颇深,不仅深入学习了一些诸如信达雅、归化异化、直译意译这样的翻译理论,进一步了解了像林纾、鲁迅、林语堂等翻译名家,还接触到了一些今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翻译文本类型,感受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感受到了做人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的大事小事,并随时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还感受到了必须“学以致用”,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内涵。

通过这学期的笔译实践,我也认识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第一,要熟悉并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这是翻译专业学生理应具备的素质;第二,知识面要广,对各个领域的资料、各种类型的文本都有所涉猎、有所了解,翻译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第三,外文水平要高,特别是要具有很强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做到正确理解原文章的内容;第四,中文水平要高,要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下工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能够用地道的语言表述原文所写内容。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这四个方面多下工夫,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译者!

第2篇:笔译实践心得

笔译实践心得体会

这次的《笔译实践》课程的作业不仅仅是一次笔译的实际练习,在不断思考、尝试、斟酌、修改的过程中,我也着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英汉互译课程上和对《英语笔译实务》一本书的学习中,我也接触和学习到有关翻译技巧、要求和难点的理论知识,在完成这次《笔译实践》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何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起来正是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结合本次翻译的内容,参考学到的知识,我有以下的心得:

一. 关于英汉翻译技巧

1.词义的选择与表达

词语是英译汉的最小单位,因此词语翻译的优劣也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基本要素。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许多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现象,因而想要确切地对词语进行翻译,我认为需要注意到:

1)

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注意词语搭配:就如We would spend countle hours digesting1 the information we could find on index cards.[ 英译汉(1)]中“digesting” 一词,原意有“消化,吸收,理解”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我把它根据中文的习惯译为了“整理”,从而使其与下文中的“信息”相匹配。

2)

注意词语的引申义和褒贬轻重:例如,Testing the water, I picked two stocks...[ 英译汉(2)]中,“testing the water”,我根据上下文逻辑和本文作者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将其译为“碰碰运气”。

3)

四字结构词语的选用:我个人倾向于选用四字结构的词语来进行英译汉的翻译,使语言干净简练,但掌握大量的四字词语并运用自如有赖于长期的积累。例如,在文中,我将“Ups and downs, zigs and zags ”翻译为“起起伏伏,左右摇摆”;将“the bull dominated the stock markets in the States and stocks simply soared ”译为“美国的股市呈现牛市,股票疯涨”;将“Testing the water”译为“碰碰运气”;将“jumping at the small percent age of gain and stomping21 at the lo”译为“稍有获利就欢呼雀跃,一有损失就捶胸顿足”;将“around the corner ”译为“近在咫尺”。

4)

根据原文,进行相应的细节处理:例如,在all I have to say can be summed up in five words: Thank God For The Internet!Screw going to the library!一句中,由于作者想用五个字的方式表达,因而译文也应当译为五个字的汉语与其对应,这样既受内容显示,又受字数限制,又要准确表达作者感叹的两个断句,翻译起来是有难度的。

2.词类的灵活转换

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我认为翻译时不能“对号入座”。

1)

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汉译时都往往可以译成动词:例如,The World Wide Web has also given us the capability to order…[英译汉(1)] 中“capability”一词本来词性是名词,我将其转换词性为“能够”,即一个能愿动词,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

2)

介词可以转换成动词:例如,在…have each other to themselves, apart from the world…[英译汉(3)]中“apart from the word”的介词词组本身就具有动态感,我便将其译为“远离尘嚣”这样一个动词词组。

3.语序的灵活调整

英汉有不同的语序表达顺序,在英译汉时应当首先考虑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地调整词句顺序。

1)

需要注意逻辑顺序:例如,My husband was able to keep his composure no matter what happened.一句中,语序为先主后从,“no matter”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表示一种让步,而汉语的信息排列一般都是将信息焦点放在句末,词句的焦点在于“我的丈夫总能保持镇静”,所以我也调整了语序。

4.复杂的定语从句,可以分开译为几个并列句

1)

在句子 Do you recall using those ancient computers that ran with the Gopher program or some generic database whose name connected a marmot that could take half an hour to find Moby Dick? 中,带有三个嵌套式的定语从句,可以不一定都译成汉语中前置的或是后置的定语,可以分开译为三个并列句,表示并列和先后关系。

一. 关于汉英翻译技巧

1.词类的灵活转换

1)

汉语动词在英译时可以转换为名词,形容词,介词:例如,“现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汉译英(2)]一句中的“展开”原是动词,可以在英译时转换成形容词“underway”表示在展开,在进行的一种状态。

2)

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 例如,“不利于灾后重建”[汉译英(2)] “重建”的动作,若译成“reconstruct the disaster area”显得过于口语化,转用抽象名词“reconstruction”显得更加庄重。

2.形象的处理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汉语中的形象表达比比皆是,例如九牛二毛、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等等。在英译时可以根据语境首先考虑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在保证形象被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便于外国读者品味中国形象的独特之处。如果形象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那么就应该删去原形象。

1)例如,在“让别人对向来沉默寡言的他刮目相看”[汉译英(3)]中,“刮目相看”就是一个灵活的形象。在汉语中,它的意思是指别人有了进步,不应用旧的眼光看他。根据英语的表达,我将其翻译成“sit up and take notice”,比较符合外国读者的理解习惯,又相对于生动形象。

2)在句子“除了看美食大饱眼福外”[汉译英(3)]中“大饱眼福”,经过许多资料的查找,我选择了“to feast one’s eyes on”的短语,为了兼顾语义准确和形象生动。

翻译时一项严谨又考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事情,就我的情况而言,由这一次的翻译,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重中之重,我的词汇量还不够,有待我继续积累,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表达。只有拥有大量的单词储备,才能精准地选择和使用词语。知识储备也很重要,译文中关系到学习,股票,建筑,绘画等各个方面,要对这些方面有所涉猎才能正确地表达出各个领域的术语和习惯表达。其次,对于长句难句的处理还有待提高,遇到长句难句便有些无从下手,只有多练习才能从容地翻译各种句式,将理论与时间更好地结合。我决定更加端正学习翻译的态度,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3篇:笔译心得 翻译 学习感想

笔译--任重而道远

细细一算,自六岁开始,学校就给我们开了英文课。自那之后,英文在我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英文学习很累很繁琐,却也苦中带乐。高考之后,阴差阳错地,我成了一名英语专业学生。而今,我又在准备MIT翻译硕士的考试。我与英文算是极其有缘,多年的英文学习,也让我渐渐爱上了这门语言。家人们也都希望我的未来,可以从事翻译行业。

我心中比谁都清楚,翻译,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硬战。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这不仅仅要求译者有正确及坚定地立场、对两种语言都有极强的理解应用能力,更要求译者有极强的文学功底、百科常识、经贸知识、时政洞察力等等多方面极强的素质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为一名译者,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记得我第一篇通篇翻译的文章是关于失眠的说明文。辞藻并不华丽,结构也并不复杂,想要读懂不费吹灰之力,可是真的开始动笔翻译,我才发现我在翻译时候有多么无力。词不达意是常有的困扰,更多的是不知如何表达。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如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翻译笔译

官网信息: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参考书目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英语专业高级阅读、翻译、写作教材,以及任何大学语文教材。

推荐:

1,101政治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时事政治。教育部每年会有一本政治的考试大纲和参考教材,为了保持一定销售量和利润,该大纲和教材每年都会改动,你可以到大学旁边的书店去买,今年的大纲和教材七月份已经出版了,各地都有销售

2.211翻译硕士英语211硕士翻译英语是一个命题格式,就是按MTI教指委研究生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格式,由你所报学校编的自命题,其实就是基础英语,卷子也较简单,基本不需要固定的参考书。把大学英语专业的‘基英’学好就行啦。

3.357英语翻译基础

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汉英翻译教程》,西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笔译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笔译工作总结篇一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由原则,经过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就翻译服务事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以下条款,并承诺共同遵守。

第一条 服务内容

甲方提供以下翻译服务:

(1)完成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交稿方式:_____;

(3)要求交稿格式:_____。

第二条 翻译费用

1.乙方同意支付_____元(人民币),作为翻译费用。

2.翻译费用分两期支付:

(1)预付款:_____元(人民币),相当于总费用的_____%,在签署本合同时支付。

(2)余款:_____元(人民币),在交稿后_____日内付清。

第三条 乙方取消或收回待译稿

如乙方在甲方未完成第一条所述的翻译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笔译是什么

笔译即笔头翻译,用文字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笔译考试包括CATTI、NAETI等,通过NAETI可分别获初级、中级、高级笔译证书;CATTI则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笔译考试。

扩展资料

级别介绍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在全国实施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全称叫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NAETI),主要测试应试者笔译和口译能力。只有英语,日语两个个语种,将来要扩展到其他语种。

该考试分为笔译和口译两大类,各含三个级别。

考试合格者可分别获得初级笔译证书、中级笔译证书、高级笔译证书;初级口译证书、中级口译证书、高级口译证书。

初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就一般难度的材料进行英汉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文件或商务等方面材料的翻译工作。

中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就普通英汉原文材料进行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国际会议文件、科技或经贸等材料的专业翻译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笔译工作总结

翻译工作总结与体会 从业以来,仅就笔译而言,做得还算进退自如。当初兴趣使然,毅然决然半路出家做了翻译,现在想来,有些冲动和冒险,但应该说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走到今天,除了机遇外,应该还有其必然性。我拟从一个非语言专业译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一、选准方向,打好基础

有些人认为,只有外语专业的才能做好翻译,翻译就是翻译文学作品。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从翻译需求来看,主要还是实用类翻译,如科技、财经、法律等。具体到某一翻译类别,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或者相应的专业知识,想胜任愉快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建议翻译新手在从业伊始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背景等,选择一个翻译主攻方向。经营某类翻译久了,不仅质量有保障,速度也能上得去,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是相当划算的。

以我相对熟悉的法律翻译为例,我中英文法律文本的阅读量至少达到百万字的数量级。阅读可以帮助我了解法律概念、原理,不同法律文本的风格,甚至对法律推理也有所了解。有了阅读积累,应对实际工作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笔译考点

致词属于“信息类”语篇。开幕词要向与会的来宾表示欢迎,还要说明会议的目的或内容,最后表示美好祝愿;欢迎词要介绍被欢迎者,表达我们的热情与诚意,并说明此行的目的等(或给予美好预祝);欢送词要表达再聚的喜悦,介绍此行的收获或成果,表达希望和祝愿;致谢词乃溢美之词,对主人(主办方或东道主)表达诚挚的谢意与赞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特别注意一些受各自文化影响的“套话”的处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不同,各自有一套被各自读者所理解,在特定语境中只具备语用意义的习惯表达。这些习惯表达的语用意义对其读者常常是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

Sample One:(Opening Speech 开幕词)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我荣幸地宣布国际贸易合作大会开幕了。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来宾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能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讲话,感到十分荣幸和愉快。这次会议受到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我们共同的努力必将富有成果,并会直接对扩大我们各国的互

未完,继续阅读 >

《笔译心得摘抄.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笔译心得摘抄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