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2023-06-01 07:13:1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播放雪景)

师: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教师板书:看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请大家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互相问一问。

生读。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遇到难懂的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师:你来教教大家。

生教读。

师:小老师真不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师:你能教教大家读吗?

生教读。

师:最后一排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后面一排两个字有韵母

师:我还想请一个同学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去掉拼音。)

师:这时候你还能认出生字宝宝吗?

生教读。

师:谢谢你,真不错。我还想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个女孩子。

生教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会认了。雪花……我们先不出声,只做口型。(飘出雪花,让学生在心里识记,然后读出声来。)

师:现在大家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还能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

生标自然段。

展示并评讲学生标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

生:台湾的小朋友。

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台湾指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指。

师:台湾在祖国的南方,所以那里几乎不下雪。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什么样的,这位同学,你说。

生:棉花做成的。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读。

师:要是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

生:我会和小伙伴玩……

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师:我们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一个同学读孩子问老师的,一个同学读老师回答的。

生练读。

师: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孩子们多好奇啊!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

师:这一组同学读得非常棒,是个好搭档。老师再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说的是第二次对话,你再试一试。

生读。

师:非常好,孩子们是怎么在问?

生:惊奇地问。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一起来惊奇地问--

生齐读。

(出示第二次对话。)

师:老师说的这段话,你能知道什么呢?

生:老家

生:老师的旁边有一张地图。

生:……

师:我们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我问过飞行员叔叔,台湾的小朋友乘飞机到北京,只要两个多小时。现在,

(出示)

教师引读。

师: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绍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同学们,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生读。

师:有感受吗?想不想亲眼看看?(媒体演示雪景)你最喜欢什么?

生:我都喜欢。

生:我喜欢雪毯。

师:给雪花、雪毯找到合适的词语。

生找词,进行搭配。

师:他们会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滑雪

师:好玩吗?

生:好玩。

生:还可以在雪地上爬过去爬过来。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兴啦!”

师:我再请一个小朋友。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带老师也去看一看?

生齐读。

师: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当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们会怎样想?

生: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真的雪景呢?

生:他们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次对话。

(去掉一些词语)

引导填词。

(播放台湾风光片)

师:其实,台湾的小朋友也欢迎北京的小朋友去台湾玩的。

师:台湾的小朋友盼着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看雪景。(完善板书)台湾的老师盼着和亲人团聚,所以,他才会深情地对大家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呢!”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雪花飘下来啦!

出现生字词。

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第2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 2、预习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第3篇: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的类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作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洁而2.意蕴丰富,3.易读,4.易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5.把诵读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6.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7.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8.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9.朗读,10.努力以声传情,11.以音达意,12.声情并茂,13.深切14.体会文章艺术魅力。15.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6.增强直观性,17.感染力,18.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19.沟通课堂内外,20.提高语文素养。21.讨论点拨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22.因此教师引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看雪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