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写字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第1篇:激发写字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写字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写字是小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写字兴趣不大的现象,往往是草草了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写字很难做到规范。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理,认认真真写好汉子,写规范字。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字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把字写好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诱导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分不清好字和坏字、合格笔画和败笔。有的学生盲
目去模仿比自己差的字,结果越写越差,更有甚者是以丑为美,误入歧途。如有的学生以字一股脑儿向右倒或向左倒为美,有的学生以一律把字写得扁只占方格一半而贴近下底线为美,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缺乏“眼力”,辨不清孰美孰丑。因此在写字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审美能力。而诱导学生写字兴趣可进行写字比赛、讲历代书法家的故事并欣赏其名书法作品等。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个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在学生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范字的点画线条圆润饱满,坚挺有力,字形的结构优美,变化而又统一,使单独的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使得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给任意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因此平时经常让学生反复持久的欣赏书法,学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提高。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写字兴趣
学生长期在美的熏陶下,慢慢地有了写好字的愿望,这是写好字的良好开端。
同时还需要老师教给一些写字的方法。
1、手把手法
小学生刚入学不久,人小,初学写字有一定困难。他们在写字时,往往执笔
姿势不正确,肌肉紧张,容易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写字前、写字中、写字后对手指稍作一些活动,使学生思想和手指得以放松。教学时,常常采用手把手教学方法。如手把手教学“横”画时,一边写,一边讲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2、比较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生写字,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如我在指导学生书写“水”字时,就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上两个“水”字,一个是正确书写的“水”字,一个是不匀称的“水”字,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凡是这类独体字,要注意中间稍长,两边稍短,注意写得匀称。然而对于合体字,则要注意让位,有迎有让才能把字写得呼应得势。如“机”字,由“木”和“几”字两部分合成,左边的“木”的捺笔要给右边的“几”字让位,故把“捺”写成“点”这样左右两部分就靠拢了,子搭配得当,写出来就美了。这种当堂评价,当堂纠正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写字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写字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激励法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开始的成功往往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开始能学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一开始练习写字时速度要慢些,先描后写,由易到难,由笔画部首到字词,有简单到复杂,边示范边讲解书写笔法。在学生书写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巡视,发现学生写得好的,就及时给予表扬,并在写得好的笔画、部首或字旁打上红圈,写的全好的打“★”,这样学生会受到鼓舞,自然而然地对写字有了兴趣。
三、多种激励机制与活动,让学品尝成功的喜悦
为了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激励机制,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对学生做出积极评价的机会,或一句衷心的称赞或一些鼓励的标记。每节课后评比写字小能手,还经常在班级中举行写字比赛,展览优秀写字作品,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平时经常让他们参加班级活动,适当时让他们在班级板报上也露一手,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总之,写字教学要从一起步教师就必须以身示范,注重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其终身受用。
第2篇: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咸丰县坪坝营镇青冈坝小学冉崇友咸丰县丁寨乡湾田小学覃柏洲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儿童兴趣的文章。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玩的意义。学生的兴趣很快就激发起来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达到目的重要前提。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在小学阶段,就要下大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赵州桥》一课,一是学生对赵州桥不熟悉;二是对赵州桥的历史和作用不了解,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陶罐和铁罐他们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他们各自拿自己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来比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了问题,谁来解疑呢?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定能大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全身心地、采取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第3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前所未有地提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其中还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觉得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才能达到最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想要读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要求的阅读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规定每天读什么书,要求学生读了课外书后,填读书卡,摘抄很多优美词句,写读书笔记等。但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教师布置的阅读篇目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而且这样多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崔峦曾说过:“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对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及最后的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前必须先了解学生读阅读内容的要求。只有符合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