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燃烧和灭火》

2023-06-09 07:12:5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树立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火即燃烧并不陌生,知道火用途很多,也知道火灾的可怕,但是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是不了解的,对火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燃烧和灭火》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铁、硫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本节课可以从学生希望了解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1、对着火点的理解

2、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纸条、蜡烛、烧杯、湿毛巾、火柴、剪刀、水、棉花、镊子

学生用具:玻璃棒、酒精灯、纸条、蜡烛、烧杯、湿毛巾、火柴、剪刀、水、镊子、棉花、酒精

二、教学设计:

课堂检测:

一、指出下列灭火方法的原理:

1、妈妈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她用锅盖盖灭。()

2、杂物起火时,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4、用灯帽将酒精灯盖灭。()

5、用扇子扇灭蜡烛火。()

6、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时,用湿抹布盖灭。()

二、1、火灾报警的电话是

2、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遇到高楼下层楼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3、室内起火时,为何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燃烧得更旺?

第2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条件

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课堂导入 实验活动一 实验活动二 实验活动三 实验小结 问题与交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燃烧的定义。(提问)什么是燃烧?

(过渡)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火堆上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燃料的燃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你们想知道燃烧具备什么条件吗?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一同来探究吧!(板书)探究燃烧的条件(出示)幻灯片本节课的实验目的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燃烧实例有哪些呢?(木炭、铁丝、红磷等物质的燃烧)引导学生分析木炭、铁丝等物质的燃烧现象从而让学生思考物质能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过渡】以上只是同学们的猜想,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出示)幻灯片 本节课的实验用品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方法

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现象:

1、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

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实验

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实验

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现象:

1、滤纸片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小木条燃烧,煤块不能 乒乓球片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

小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蘸水的棉球如果长时间加热会怎样?为什么?

2、如果将探究二中实验3的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

3、在实验中,还有哪些异常现象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欣赏有关燃烧的图片,回忆并总结燃烧的定义 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思考,举出前边我们学过的燃烧的实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猜想

1、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

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对照检查实验用品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实验。各组成员通过实验过程讨论并展示实验成果 思考:比较各组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总结结论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可选择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成败利弊 根据所有的仪器、用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进行总结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选择进行实验操作,自己验证。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通过生活事实体会燃烧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感受实验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交流比较,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

二、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

三、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课堂导入 实验活动一 实验活动二 实验活动三 实验小结 问题与交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燃烧的定义。(提问)什么是燃烧?

(过渡)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火堆上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燃料的燃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你们想知道燃烧具备什么条件吗?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一同来探究吧!(板书)探究燃烧的条件(出示)幻灯片本节课的实验目的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燃烧实例有哪些呢?(木炭、铁丝、红磷等物质的燃烧)引导学生分析木炭、铁丝等物质的燃烧现象从而让学生思考物质能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过渡】以上只是同学们的猜想,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出示)幻灯片 本节课的实验用品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方法

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现象:

1、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

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实验

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实验

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现象:

1、滤纸片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小木条燃烧,煤块不能 乒乓球片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

小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蘸水的棉球如果长时间加热会怎样?为什么?

2、如果将探究二中实验3的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

3、在实验中,还有哪些异常现象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欣赏有关燃烧的图片,回忆并总结燃烧的定义 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思考,举出前边我们学过的燃烧的实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猜想

1、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

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对照检查实验用品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实验。各组成员通过实验过程讨论并展示实验成果 思考:比较各组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总结结论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可选择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成败利弊 根据所有的仪器、用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进行总结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选择进行实验操作,自己验证。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通过生活事实体会燃烧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感受实验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交流比较,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

二、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

三、燃烧需要氧气

第3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

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②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课文说明

本课继《氧气》、《二氧化碳》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然后研究灭火的方法。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分为五层:

1.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2.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研讨,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

3.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火柴虽然是可燃物,放在铁片上并不马上燃烧,要等把铁片加热到一定温度,火柴才燃烧。)

4.通过讨论炉火(或柴灶)的燃烧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这个结论是对前四层研究的综合,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自己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利害关系——既能为人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郭海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

未完,继续阅读 >

《教案《燃烧和灭火》.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教案《燃烧和灭火》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