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及反思
第1篇:《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及反思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古春燕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
2、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3、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课文第一段开课。
二、行走的风景:
1、请静静地读课文,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请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理清空间顺序)
思考:行走故宫留给你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文中突出了故宫博物院的什么特征?
2、行走文本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知到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学生找出文段并交流。)
三、寻找“最美解说词”:
1、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介绍故宫,可是现在故宫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出示“征稿启事”。朋友来挑战,建议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是哪个殿?(太和殿。)
2、呈现朋友所写的“太和殿解说词”,请对比阅读,寻找和原文的不同之处,认真分析并评价:是改写的好,还是原文好?
3、对比中总结说明文需围绕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总结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4、指名诵读原段(做朗读指导)。齐读下面的段落,感受省去的语言魅力。
5、分工寻找并验证其他地方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语段并交流及诵读。
四、课堂总结:
1、请班长至颁奖词:最美解说词: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
2、思考:黄传惕凭什么获奖的?(说明文写作经验交流)
五、作业布置:
用所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校园解说词。
课堂实录
师:(上课铃声响过)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给同学们上课的前两周老师去了趟北京,“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师:请静静地读完课文,请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并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
生:端门--午门--庭院--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神武门
师: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
生:空间顺序。
师:行走中故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壮丽
生2:雄伟
生3:雄伟壮观
师:在作者的笔下,故宫博物院呈现了怎样的特征?请用作者的词语概括。
生3: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板书(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行走在文本里,你发现哪些语句能让你捕捉到故宫博物院的这些特征?
生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从这段,我看出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和建筑精美”的特点。
生2:“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精美”。
生3:“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从这里我感受到故宫“布局统一”的特点。
师: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进行说明,把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介绍给我们。可是现在故宫每天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大家尤其是外宾能更好了解咱的故宫,现在故宫管理委员会想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和我同行的朋友想挑战一下,也想参与故宫“最美解说词”的评选。但故宫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他很难下笔,于是他也想像作者一样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筑物,是哪个殿?
生:太和殿
师: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太和殿?
生:5、6、7、8段。
师:这是我朋友写的太和殿的解说词,他想请咱们帮他琢磨琢磨写得怎样?请同学读,并请大家对比原文,认真分析并给予他中肯的建议。
生:学生对照学案找不同。
师:(片刻)我们交流一下想法吧!
生1: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生动的描写。(举例),这些描写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的特征。
师:请把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勾画出来。请你读读看,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2:感觉到故宫的宏伟。
师:是啊,故宫的特征就在这些生动的描写中体现出来。所以说明文为突出事物特征所需,语言也需生动形象。(板书:生动)
生3: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数字,我觉得原文更具体。
师:对。具体的数字能客观实在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具备“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准确平实,有的准确生动。而这篇课文语言上就具备“准确生动”的特点。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
生4:原文中的“约”省了,不够准确。
师:这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往往能“准确”地概括事物的特征,也就符合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要求。
师:在对比中我发现黄传惕的解说词要比我朋友写得好。
师: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作家的原文,请咱班朗诵高手为我们朗诵前一段。
生:读书。(在这位同学读后稍评价)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文段该怎么读?从语气、语调上给同学提建议吧?
生1:我认为该用中速读。
生2:我觉得应该读铿锵一点。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广播稿”,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配乐播出,以供听众朋友们收听,作家的言辞就力求给听众一种悦耳、舒心的感受。所以老师建议读时用这样的节奏朗诵: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听范读第5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语速语调齐读下面一段。
师:“寻找最美解说词”与我朋友无缘呐!他的解说词没写成功,但在帮他的同时我们学到了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语言的两大风格:平实、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必须保证“准确”的特点,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准确生动”。那么我们在文章的其他语段中找找看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语言特征?
师:现在我们分工找找看,左边找“准确”特点的语段。右边找“生动的描写”的语段。
生:寻找,交流。(边交流边要求学生诵读描写生动又体现事物特征的语段)
师:“最美解说词”征集活动结束了,颁奖结果是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获得“最美解说词”的称号。请班长向黄老师致颁奖词。
班长:
颁奖词
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突出的是特征。语不在惊人,而在平实准确;言辞不在华丽,而在具体生动。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语言平实自然,生动优美,使听众悦耳,让读者舒心,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解说词”。
师:说说黄传惕获奖的“绝招”是什么?
生:说明文讲究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介绍特征时语言要准确,也要生动。
师:请使用今天黄传惕教给你的写说明文的“绝招”写一小篇《蒙自三中》的校园解说词吧!
(下课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
红河的送教下乡活动结束了,《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也结束了,但反思本堂课,虽说突破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巧妙地设计了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如果还有机会再展示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弥补不足:
一、课堂上老师的表现再投入些,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琼老师的课堂让我触摸到老师的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她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每一次发问似乎都暖了学生的心窝,而我的课堂是那样的冷静,仿佛老师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导者而非参与者。要让学生满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老师的情感感染少不了,因此,如果再有机会展示这堂课,我将在教学激情上多投入一点。其实也提醒了我,平时要在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上多下功夫,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自己无论面对什么课堂都能迎刃有余。
二、加强课堂的无痕性打造,让课堂像水一样静静流淌。
优秀的课堂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老师的每一次发问都应该自然而然推动课堂的前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如果再给我一次展示此堂课的机会,我将加强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训练,让课堂更自然,让学生和老师感觉不到课堂的预设痕迹。尤其是“寻找最美解说词”的环节,如赵玲师傅说的:还是有老师挖好了坑给学生跳的感觉。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还得下功夫琢磨语言的表述和对学生的引导,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自然生成,让课堂像静静的流水流进学生的心窝里。
三、语文课堂不忘语文的“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阵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因此不论是《故宫博物院》还是任何一篇课文,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永远要坚守住“根”的理念。以深挖文本为根本,品味语言为主,坚守语文味的课堂阵地,以教会学生读书为最终目的。语文老师要不忘语文的初心,只有永远保持一颗语文心,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自己,也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
封志莉
第2篇: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故宫博物院》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观赏一幅画面(“鸟巢”体育馆视频徐徐展示),(完毕),同学们,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1:“鸟巢”体育馆。师: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2:2008年举办奥运会用的。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是的,鸟巢体育馆以其现代化的先进手段,超凡脱俗的造型受到了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誉,的确不同凡响。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500多年前,我国北京就已经有了一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群,它就是……
生(齐):故宫!
师:对,它的全称是故宫博物院。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同学们,故宫如此倍受世人瞩目,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呀? 生(齐):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故宫,了解故宫。(打出标题“故宫博物院”)
师:昨天我布置让了大家搜集故宫的资料了,下面我们以“我心目中的故宫”为话题,给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故宫,好吗?(生陆续拿出自己查找的资料)
生3:我听人说,故宫有9999个房间,为什么呢?可能是为了图个吉利吧。师:玖即九,长长久久之意,你猜的很对。
生4:故宫,明清两代已成为历史,皇宫被人们称为故宫,这是人们习惯的称呼,表明着时代的变迁。
生5: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他的住地称皇宫、紫宫,是禁地,不许百姓靠近,所以称紫禁城。这个词表明了它过去的封建性质和功用。师:没错,皇宫大内,非寻常百姓可进入之地。
生6:我了解到那口枯井是太后把光绪的宠妃珍妃投入并弄死的井,慈禧太可恶太残忍了!(握拳做痛恨状)
生7: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讲述帝国主义列强们的烧杀抢掠,这让我对八国联军非常痛恨。(声音激愤)
生8:我觉得故宫很华丽很壮美,雍容典雅的。(有6人出示了许多图片)
师:大家查找了这么多的资料又谈了这么多感悟,你们真的很棒。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跟读课文朗读视频,一定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并试着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小声跟读)(5分钟读完。屏幕打出生字让同学注音:
矗立 鳌头 湛蓝
藻井
斗拱 蟠龙 金銮殿 击磬 檀木 乾清官 坤宁宫 肃穆 额枋 矫健 鎏金轴、磬、攒、禧、嫔)(一生站起读,两生纠正)
师(订正后):我提示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轴、磬、攒、禧、嫔。(生齐读两遍,动手在书上标写。)
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并阐明原因。(打出板书: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作者的情感是:)
(生开始热烈讨论研究,师巡视。5分钟后陆续举手。)
生1:我认为说明对象是“故宫的内部构造”,因为它主要介绍了内部几大宫殿情况。生1: 我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因为这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师:还有其他同学回答吗? 生(齐):没有。
师:是的,说明对象应该像那位同学说的是故宫博物院,因为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事物本身。接着回答下面的问题。谁先来?
生3:说明对象特征是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因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从全文看,都是围绕这几点来说明的。
师:你概括和阐述的太全面了。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4:我认为说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因为先介绍主要的三大殿,而且运用了大面篇幅,后说次要的宫殿。
生5:不对。说明顺序应该是空间顺序,它是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南到北)来介绍的。
师:你能具体谈一下吗? 师: 作者是按照 **—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的路线,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的。师:你解释的非常详细。我们看法一致,因为各段都有明显的方位词作标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了吗? 生(齐):能。
生1:东门西门北门两旁中央周围向南往北中间上后面正中··········
师:很好。其他同学请在书上勾画出来。以后我们学习空间说明文要注意找方位词。那么,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呢?
生2: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先总体概括故宫的总特征,然后分说内部结构,最后总结归纳。
师:谁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谈一下?
生3:请看第2段。这一段介绍了故宫的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面积,宫殿房屋数量,城墙、护城河和角楼。概括说,就是故宫的总布局。接着分别介绍了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用用一句话总结了全文。
师:你表述能力真强!你们赞成他的解答吗? 生:赞成。
师:很好。那么,关于这篇说明文中作者的情感如何理解呢? 生4:作者赞美了故宫的无与伦比之美 生5:作者为祖国有这样的建筑而骄傲自豪。
师:对,不过作者更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骄傲自豪。
师:以上,同学们对课文层次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们了解到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四人一组研究,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示意图》有关部分(第2段中介绍的也一并填写)。(生边讨论,边填写《示意图》)
师:下面,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自己的结果。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把导游。请看大屏幕。
(打出题目:挑战导游:假如现在是2008年奥运会比赛期间,我们在座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都来到了祖国首都,现在你们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千千万万幕名而来的世界各国游客游览故宫,你将怎样设计导游问呢?要求:根据课文来介绍故宫的参观顺序,按照空间说明顺序来介绍,并打出故宫的简图,导游上黑板前指明路线具体地点进行介绍。)
师:我提示两点,首先要介绍概况,即位置、历史、价值。其次在讲解时要注意“里”、“前面”、“东西”、“北面”、“中心”等词语标明了方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到……。走进……”,“过了……就到了……”表达空间转移的走向。(学生写,老师巡视,5分钟后有5人举手)
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来自鸡西的导游,我姓吴大家叫我吴导吧!(下面笑)今天我引领各位朋友畅游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现在由午门进入故宫,首先看到。。。。。(拿着写好的稿跑上前,手持格尺面带微笑)生2: 大家好,各位游客请随我来。。。。。(手拿一个用纸折成的小白旗,边走边挥舞着,有人笑)师:(笑)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解说怎么样,点评一下吧。
生3:贾怡晴介绍的很详细,仪态也很大方,吐字发音很标准,很像一位职业导游。但是,她指错了一个地方,那是。。。
生4:贾怡晴介绍的很自然,配合生动的热情的导游词有创意的旗子,和极富亲和力的表情,让人很舒服,非常不错。
师:讲的好,评的更好,我唯一觉得贾怡晴如果说话时能抬头直视同学们而不是总 低头看黑板就更自然大方了。
师:刚刚通过“挑战导游”这一环节,我们既展示了大家的风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空间的说明顺序,可以说事半功倍。下面请同学们在观赏了两位导游的精彩解说后,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
打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是取之不竭的,你还知道哪些令世人瞩目的瑰宝?(名胜古迹 文化艺术)生1:长城。
生2:秦始皇兵马俑。生3:敦煌莫高窟。生4:天坛。生5:九寨沟……
师(深情):巍巍的古长城,涛涛的黄河水,莽莽的黄山松。饱经忧患的神州大地竟孕育出世上最美丽的景观,最壮阔的人文,最奇丽的艺术。朋友们,你们难道不应该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而感到骄傲自豪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为“爱我国家,兴我中华”而拼搏吧!今天,我们的家庭作业是:
(多媒体打出: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在作文本上。
1、我们的校园
2、我的教室
3、我的寝室
请采用空间顺序,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介绍)
第3篇:课堂实录及反思
热爱生命课堂实录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杨老师给大家带了份见面礼。一首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是汪国真先生写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那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呢?你想过吗? 同学们,请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说哪些是有生命的?
生:植物。
师:比如说。
生:花、草、树木等等植物。
师:学会了概括,非常棒。还有呢?你说?
生:动物。
师:可见你也学会了概括。还有?比如说春天到了,草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这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还有呢?
生:卵孵化成小动物。
师:这也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是的,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人也做过认真的思考,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那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她的作品《生命 生命》。看了这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
第4篇:《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
《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分析:
《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
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