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

2023-06-29 07:13:0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

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第2篇:金刚石、石墨、C60教案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覃怀中学荆晓同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过程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碳元素在自然界里形成物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

【追问】由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大家讨论。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同种元素可能组成不同的单质。

【设问】碳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单质?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我们先来看一段发生在玻璃店里的小品。

【组织表演】请提前准备的学生上台表 【提问】通过此小品你知道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玻璃刀上的金刚石。

【设问】金刚石其他的性质是怎样的?它有何用途?自主学习教材104页。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活动探究】布置学生将铅笔削好并刮下一些粉末,告诉学生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

土制成。指导学生观察粉末,用手捻搓。并思考由此得到石墨的哪些性质和用途【实物投影】6B、HB、6H铅笔的笔迹。补充铅笔上的“H” “B”代表的意义。【演示实验】铅笔芯导电实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倾听,明确学习方向。回答:单质

思考讨论,说出见解:可以

举例:氧元素就能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白磷和红磷。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顾客,走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回答:金刚石非常坚硬,所以可以用来裁割玻璃。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用途 活动探究,体会观察,得出结论。观看。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学生活动

从理论上明确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真实情景,领悟金刚石的“坚硬”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化学,学身边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补充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兴趣。设计意图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视频】石墨性质和用途录像。(神六火箭的通风管、电刷、、石墨坩埚……)

【投影】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设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讲解】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连续、坚固的骨架结构,所以坚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感。【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过渡】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是含杂质的碳单质。展示实物。

【提问】“碳”和“炭”有何区别? 【演示实验】实验6-1。(留出对比液体)

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2、结合实际和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的能力呢?

3、这种性质叫什么?属什么变化?

【展示】防毒面具(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实验】收集炭黑。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火焰的上方 【解释】这就是炭黑,可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颜料以及橡胶轮胎的填料。大家回去后也可做这个实验。焦炭的主要用途是冶炼金属,是工业上冶炼生铁的一种原料,我们在后面的单元里将会学到它。

【讲述】科学家发现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发现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最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大家看书,C60的分子结构和什么相似?

【提问】猜测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性质是否稳定?为什么?C60中60表示什么? C60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目前,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的应用。C60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谁能说说这方面的信息吗?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总结石墨物理性质和对应用途 观看 一起对比表格 思考 观看 理解

在教师引导下的到结论 观察几种物质

分析比较,会区分二者。描述现象:液体颜色变浅。阅读、讨论回答: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属物理变化。认识防毒面具。

观察到碟子上有黑色物质生成。了解。

回答:和足球相似。

思考回答:很稳定,由其结构决定。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是单质

个别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

学生活动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体会性质决定用途。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步体会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

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体会炭黑的存在,认识它的用途。非重点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进一步说明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的兴趣。设 计 意 图

【播放视频】介绍C60短片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单质不断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也将不断扩大。通过对几种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总结三者的关系(见板书)【升华迁移】

学了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感受和反思吗?(可进行必要引导)【布置任务】

1、回去后阅读“化学•技术•社会”中的“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

2、完成相关练习。

观看 分析讨论。

总结得出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讨论,发言。

1、化学一是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例如铅笔芯、防毒面具等。

2、化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化学新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课后完成。

激发兴趣,了解前沿科学。

通过对几种碳单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给学生充分的整理知识的时间,并给他们表达机会,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彩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

较软 导电性

无 良好 极好

原子排列

坚固的骨架结构

平面层状结构

足球结构

用途

钻头、刻刀、装饰品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材料科学、超导等 得到启示:

二、含杂质的碳单质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具有吸附性)(冶金)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一部分。上课前本意是想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查找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与科技发展同步的音像,文字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激劢教学。并达到以下目的:初步认识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微观构成、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通过观察活性炭吸附实验、对比分析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的活动,学习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但在上课前由于优盘和电脑不匹配导致上课时间延迟了几分钟,电脑没有播放器导致原来设计的课顺序颠倒了。以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控制时间不好,就好像大家所说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可能视频太多,有些练习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不需再讲。课件里有些内容也需进行精减。

若再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调整。课件里呈现更多的课堂练习。以一个视频介绍金刚石、石墨的性质与用途。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视频有内容不需再用PPT呈现。

第3篇:金刚石石墨C60教案

金刚石 石墨和C6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知道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3)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理解、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并巩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的观点。

(2)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干电池、投影仪、导线、灯泡 红墨水、活性炭、水、烧杯、漏斗、铁架台、玻璃棒、滤纸、滴管。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物质世界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如氢元素的单质是氢气,氧元素的单质是氧气。元素种类不同则单质不同,会不会有同一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材内容分析: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一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继前面学习氧气之后学习的第二种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虽然都是由碳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所组成的单质,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明显,金刚石无色透明,呈正八面体,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是热的良导体,不导电;而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细鳞片状固体,很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同种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却有明显差异,就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所以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课题一中就涉及既要讲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又要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对于教师教材处理会有不少难度,所幸我们学校与联通公司开展了校企帮扶,引进了班班通教学辅助系统,特别是优教通不仅提供优质课件,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3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一、教材分析

碳是重要的化学元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面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使本单元的高度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木炭及活性炭的重要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和用途;另一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加热或高温下可以和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等物质起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构成、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碳的单质。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确定学习化学的志向。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教学理念

本课题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出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图文并茂,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反思后)

海口市龙泉中学 王诗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主要用途。(3)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观点。

(2)通过对人造金刚石、C50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 小品所用道具: 玻璃刀、小刀、直尺、一块玻璃;

石墨导电性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碳棒、6B铅笔芯; [实

未完,继续阅读 >

《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