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第1篇:《大国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王瑞 10368006
《大国的兴衰》读起来,开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笔者对近代欧洲各国的军事对抗的细致表述和分析,笔者仿佛不是文人或学者,而是一个军事专家。但是仔细读下去,却发现作者不止在书写军事史,还包括经济史、国际关系史。笔者广泛考察500年来影响大国兴衰的各种可能因素,提出诸如“在大规模联盟战争中,可以预计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一方会取得最终胜利”这样的观点,加之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令人信服,也让我对500年来大国的起起落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但是这本书也有值得反省之处,正如许知远主笔的《推荐序一:兴衰的秘密》中所指出的,保罗·肯尼迪描述的大国的兴衰过于倾向于经济技术决定论,历史证明苏联的崩溃不仅仅是由经济的因素决定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就可以条理化成清晰的认识,“过分清晰化只是学者头脑想像中的产物”。
无论这本书存在何种缺陷,但是它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是兴衰的秘密?相对于美国的崛起和英国的衰退,中国如何超越美国,再次实现大国的兴替?中国人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与衰弱,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现实主义者,我们都相信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如何回复中国昔日的地位?经济的发展是必需的,但也不仅仅是说经济发展了国家就必然强大,例如今日的中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不只带来了国家的荣誉,带来的更多是问题,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作为一向具有“天下主义”抱负的中国,作为力图回复汉唐盛世的中国,如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作为一个大一学生,我自己的学术水平有限,无法对于“兴衰的秘密”这一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权威论断,只能接过保罗·肯尼迪的接力棒,在下文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知与理解。
很明显,影响大国实力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有所不同,经济决定论并非绝对。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德国始终被东西两方的强大的国家所掣肘,但到今天的它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大清国因为国力虚弱而被外夷反复侵略,而今天中国的主要问题也许看向国内了,社会弊端丛生,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阶层裂痕拉大;冷战的美国时刻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但今天它却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不可自拔。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好多事情已经清晰化了,但更多的事情仍然模糊不清。中国式的政治体制在效率方面更盛西方民主政体一筹,但是它内部决策机制是否也能够保持令人羡慕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呢?中国的教育,是否真的如大家公认的那么不堪呢?又如何解释中国人在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农业革命、军事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呢?仅仅认为窃取西方的技术并不能解释这些。总的来说,中国人自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中国人相比于大清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者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并且开始了西方式的民主的尝试;后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虽然内陆地区惊人的贫穷仍然少见不鲜,但是沿海省市高水平发展和几乎全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已经体现了这一个伟大的成就),并在立下大志,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转型。这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伟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为什么好多人都要称中国当今为“盛世”的依据。伴随着经济的飞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国防、医学、法制等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高铁、载人航天等方面拥有可以和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并且大力投资着新能源、生物、计算机等决定未来的战略新兴行业,为未来而准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整体来说还是不如欧美日韩的先进,这与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军事技术不断进步,歼-20战机、东风反舰导弹、新式坦克、航空母舰、“晋”级潜艇等一系列世界级装备正在研发,或已取得巨大突破,或已经投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2010年GDP总量为397983亿元,但军费预算仅有5321亿元,占GDP的1.3%,这低于西方
大国的普遍的3%到4%的安全标准,所以中国军费开支仍然过低,在中国并没有参加军事联盟的情况下,这是不足以保障中国的安全的,按专家的说法,将军费提至GDP的4.7%是合理的,也就是18705亿人民币(2010年),军事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在教育方面,大学的普遍扩招使得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提高,甚至高于的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破解世界级难题,但是学术腐败令人吃惊,还有惊人的学术垃圾的制造。有一次我参加两岸学者共同出席的一个研讨会,中大的部分教授表现令人气愤,意味照本宣科,讲着陈旧的东西,让人想起了腐朽的树。而坐在上面主持的中大副校长吊儿郎当,旁边台湾的嘉宾正襟危坐,高下立显。社会构建方面,应当看出我们还相当的落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收入分配方面,更不消说,消费主体的收入一直不见明显增长。有一种民富论是如此描述的:国家的经济向高级形式——以消费为基础的、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导向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的必要条件是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可想而知,如果美国人均收入只是每年1000美元的话,Iphone这种产品在美国根本不会被研发出来,因为很少人买的起,也就是没有市场。而低端的商品,如电视之类的会更受欢迎,电视工厂的兴旺是可以想象到的。所以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阻碍着中国的十二五的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中国的一个软肋,毕竟没有现代经济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进而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廉江商品批发商,永远谈不上复兴„„
关于中国的优势和缺点,可以写好多好多,而如果将同时期其它国家考虑进去,就可以写一本21世纪的《大国的兴衰》了。这种工作大可不必做,因为意义不大,正如前文提到的,保罗·肯尼迪笔下的世界相当的简单,浮于表面。再次回到中国的角度,你可以写到中国的弱点,学术腐败和学术垃圾问题,如何改进?大学教育为人诟病,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如何改进?腐败盛行,如何革除弊端?实际上,中国的社会一直在进行着反思(除了比较敏感的政治领域),我们不再需要另一本《大国的兴衰》来开拓我们的视野了,我们需要的是深入思考,需要的是如何去做。关于教育,大学校长都知道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他们不能确定哪种方式适合中国。北大建立元培学院,华东师范选择和纽约大学共办大学,两个大学走着截然不同的路,探索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之路。收入分配悬殊已是共识,其危害也被广泛讨论了,认知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政府怎么打破即得利益,提高人民收入。所以现在的我们认识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缺乏具体合理的行动措施方案与意见。
即使如上文所说,但《大国的兴衰》的观点还是可以用来观察这个世界。正如一战让美国提前超越欧洲各国一样,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舞台之前,显示出了一直无人重视的力量。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了,西方强国也要求中国承担必要的责任。别人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捧中国,但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还不够强大。即使从有争议的经济决定论来讲,虽然美国正遭受着金融危机的余波和过大规模的债务拖累,力量相对下降,但中国的GDP仍只有美国1/3。美国仍然是现代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它保持这世界上最大军费开支和最精锐的部队,它的盟友遍布全球,它的社会比我们的要先进„„我们仍然是一个年轻人,虽然在猛长,但还是打不过大哥。也许中国需要100年的时间全面的才能超过美国,但那已经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了,当下许多紧迫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何保证中国的安全?如何继续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如何成功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进一步复兴的基础,我辈必需殚精竭虑,这也是保罗·肯尼迪告诉我们的:
“„„经济影响率的相对变化决定到了大国的相对地位的变动。”
“„„历史从来不曾赋予任何国家永久地超越其他社会的权力„„。”
第2篇:《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有关于小说的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对一篇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演变的巨著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于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非对简单的史书一般进行历史叙述,而是在进行历史分析。阅读历史分析类的书籍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要求还是很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我不得不时刻拿着手机查阅很多书中提到的,例如佩里的“黑船队”这样的例子。但我对这本书是敬慕的,甚至于在刚看完第一章后就迫不及待的向我父亲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还打趣我终于开始看涉及学术的书籍了,因此这篇文章中存在知识的浅薄是必然的,亦会有很多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这样的完成度,并不适合去上交一份作业,但完成这篇文章相较于完成已经写过很多次的有吸引力太多了。
毋庸置疑,作者保罗·肯尼迪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16—20世纪几个世界大国的兴衰中进行大战略的分析,涵盖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领导人品格等诸多现实主义思想下的权势因素,并且他尤为注重地缘政治对兴衰造成的影响,这种大战略背景的叙述,读来使人感觉非常的通透,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这下说法过于客观与空洞,实际意义太小,但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前工业社会篇,开篇便从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欧洲社会统一的大型专制国家不会长久存在(区别于中国),其多元化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主体和市民社会结构长期来说是优于中央集权停滞的东亚和伊斯兰模式,因而对比闭关锁国的东亚,欧洲更易为了谋求发展而越来越重视经济贸易,这也是本书除了地缘以外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兴亡。经济基础确与国运的昌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单从这一方面来分析,未免还是过于狭隘了,不可否认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存在偏激的立场,这大概也能解释作者为什么崇尚以经济贸易发展贯穿大国的兴衰始末了。
我们都曾学过当今世界政治在多元化发展,不会再出现近代英美那样的超级大国,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为世界政治局势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国并立局势的出现,也是基于那些超级大国的衰落的,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英美的衰落是由于有利的历史和技术环境改变而使这两国的'一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大家相安无事的情况下分析,各国所占财富比例以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划分,那么英国应占3%—4%,美国应占16%—18%。书中未提中国应占多少,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推论,中国占比不会比美国少,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美国,而是印度。印度虽然在这种换算标准下比不上美国,但从地缘角度分析,它毕竟与中国紧邻,同中国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这样看来,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了。
当然,以上分析的前提是相安无事,那么倘若出现了战争冲突呢,毫无疑义的一点就是,战争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的摧毁力是无与伦比的,避免发生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主流口号。常规武器的单价越来越昂贵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动战争的经济阻力,但倘若核武器这样非常规武器的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呢?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当时两大阵营爆发核大战的忧虑,当然这样的忧虑随着苏联的解体消弭了不少,在现今世界上小国对大国使用核武器无异于自杀,但若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呢?比如印巴两个有核国之间局势的恶化,朝鲜用核武器向西方敲诈,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同时拥有核武器的可能,除此之外,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来自伊斯兰。伊斯兰教旨主义是不受任何国家限制的强大力量,从以往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窥见,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法律、任何良知的约束,可以使用任何他们能够使用的手段来攻击西方,甚至包括核武器。俄罗斯庞大却又缺乏经费的核武器库以及可以贩毒、印假钞的无赖国家朝鲜,都为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埋下隐患。核武器是不能出现在战场上的,一旦出现,怕就要变成人类敲响的丧钟了。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很多偶然的因素令历史无法预测,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太多了。貌似国力强盛的今天,人均水平试图赶上美国,也得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基尼系数超过0.45,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似乎又要出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尴尬局面。但还是衷心的期望,有生之年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复兴。
第3篇:《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下面给大家分享《大国的兴衰》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篇1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都宽阔了许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思路有多么开阔——作者自己也坦言说只是从某一个主线去论述国际政治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非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无容置喙的受益。这本书带给了我们思考国际政治问题的专业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些知识是我们在这本书之外很少能够系统性地获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热烈的赞美之词献给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为其给我所带来的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思维而深深致敬。
我感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每个知识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基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某种偏执。就我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
第4篇: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推荐)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论点
本书提出的论点可概述如下: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