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复习设计(教师中心稿)
第1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复习设计(教师中心稿)
靖江市礼士中学陈素志
一、考点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理解文句的关键是能准确地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扎实的“词语和句式”的基础外,还必须具有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认真复习高中第四册单元短文《文言文的翻译》。如:省略成分的辨识和补出;语序的改变;特殊句子的扩充、凝缩;修辞格的恰当处理等。“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除了准确理解文句的字面义之外,还有深层次的要求。如:对文句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同现代汉语中的复句分析);对句子表达意图的分析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时,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自己根据语境(上下句意、文章背景等)对词义的引申、对句义的变通能力。
今年的文言翻译题,变过去的选择题的方式为笔答题。这有利于看出考生是否进行了“真思维”,对内容有“真理解”。
能力层级为B。
二、热点透视
从历年试题的设置来看,主要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但同时要求与整个语段的文意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题干中不称正确地译文而称‘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孤立机械地死抠词义,更不能望文生义,而必须在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力求翻译得“信、达、雅”。
当然,历年的文言选段都以“浅易”为标准的,且都以人物传记为主。今年的翻译选段当不会太长,也不会太难,以直译为主,力求原文与译文在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必须精编一套“文言翻译练习”,编选文段时,遵循五点:段幅短小(百字左右)、情节完整、句式常见、便于直译、选句义靠近中心。
三、攻关对策
1、典型引路,注意语感
可以将近五年的文言翻译题汇编起来,通读全文后把握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感知原文在整体选段中的地位、作用和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注重方法,精心指导
直译讲究字字句句有落实,但也不是“对号入座”,不多不少,否则就变成了“死译”,势必造成译文的非古非今,诘屈拗口,甚至出现谬误。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有“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如:惟恐他将之来--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
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中常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中的词。如:公父母春秋高。(1998)--你父母的年纪大了。
“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译文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
注意:“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换”没有相同的构词成份。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上报说应听任百姓往淮北购粮。
删--删略。古文中的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例如:不惧比干之诛。(1997)--不怕象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凭的是)勇气。“之”,结构助词,“夫”发语词,不译。
补--补充。古书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满地表达原文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可省略的某些词句。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1999)--(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
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相应调整。例如:
不殴杀何待?(1999上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1997)--我羞于在地下看到释之辛毗。
前一例疑问代词作宾语,后置,后一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要分别调整为“动+宾”语序和“状+动”语序。
以上六法的例子,还有其他情况,这里不一一举出。考生可以在平时复习中积累分析。
3.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1)给出足量的原文和正确译文,让学生先将原词与译词一一对应,找出哪些不该译,哪些该译,如何译的。
(2)将学过的典型句子与历年高考典型翻译句子穿插练习,形成迁移。
(3)精编一套翻译练习,适度向“信、雅、达”靠拢。
4.规范书写,防止功亏一篑。
总之,文言文的翻译也是一种学问,需要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它。一篇好的译文就是一篇文通理达,字顺句畅的文章。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一、二年级就要循序渐进地分解、渗透。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时这一块的得分率。
四、针对训练。
1、将下列各组句子中原文中的原词与译文中的译词一一对应起来。
(1)此黠儿也,当有所成。(1991)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2)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1992)
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便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3)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1994)
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4)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1995)
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2、翻译下列句子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2)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1996)
(3)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4)徒流及死,具有等差。(1997)
(5)计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其罪当与童贯等。(1998)]
3.阅读下列文段,写出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帝遣虎贲收允。妇出阁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举尔所知’(1),臣乡人,臣所知也,愿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宜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
注(1)“举尔所知”,这是引用的孔子的话。
1、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2、既检校,皆官得人。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意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冯异传》)
3、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4、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5、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6、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使人往致邑(封地)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7、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8、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于大夫为汤沐邑。”(《说苑奉使》)
10、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
11、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
12、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者乎?
参考答案:
1、(略)2、(1)怀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张仪,没追赶上。(2)从各县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3)希望还能得到兔子,兔子当然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饥笑。(4)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5)对策还没有商定,要想找一个可以充当使者去回报秦国的人,没有找到。(6)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3、(1)对于英明的皇上,可以用道理说服他,而向他求情却是很困难的。(2)(明帝)审查以后,认为这些人做官都很称职。(3)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张扬自己。(4)他带的部队行止进退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5)于是重新调整各个将领,军将各有规定的隶属关系。(6)军士都说愿意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7)鲁君派人前去送给他封地,说:“请你用这封地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吧。”(8)这不是先生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9)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10)毋择在路上让天鹅给跑了,仅仅献了一只空笼子。(11)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12)我心想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只是觉得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却看轻他的礼品的呢?
第2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对考生的主观表达能力的考查力度,而翻译文言文正是考查这种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掌握方言翻译的技巧十分重要。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中,有3万多人的方言翻译题得了零分,笔者深感实在有加强方言翻译方面的教学的必要。
一、方言翻译的原则与步骤:
(一)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信、雅、达的原则。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主动、优美。
(二)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核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
二、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 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例,“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②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译: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例,“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③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例,“褒禅山”、“华山”为地名,“唐”为朝代名,“慧褒”为人名,翻译时要保留。
④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例,“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例,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方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②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例,“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例,“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④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例,“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
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方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例,“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②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例,“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③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例,“其”是句中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④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例,“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例,“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例,“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⑦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例,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⑧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例,句中“也”是句中表舒缓语气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名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⑴ 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如: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例,“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例,“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例,“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
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例,“王”“命”“无”“屈”“公”“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你们”“妻子”“儿女”“好处”。⑵ 增补主语、谓语、宾主、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也相似也。”(韩愈《师说》)
例,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輮以(之)为轮。(荀子《劝学》)
例,这里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应该补上。即“輮以(之)为轮”。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情况十分普遍,要结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宾语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译时补出。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
例,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赐之(以)彘肩。(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例,分别在“军”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乃召其酋豪,谕(之)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例,“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⑶ 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例,“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例,“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译:大城市的规模不应该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规模不应该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的规模不应该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例,“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均是分数,因此翻译时应采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分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浏览的人到的地方,不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例,“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⑴ 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⑵ 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请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例,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译: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例,“何厌之有”,翻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无乃尔是过与?(《论证季氏将伐颛臾》)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例,“尔是过”,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即“过尔”。“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例,例,“奚以”“何请”均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⑶ 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译:也算是具备形体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例,“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例,“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也可译为:范献子把董叔抓来在庭院中的槐树上绑住。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译: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以上例、例、例、例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例。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例,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例,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例句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二)意译
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译:秦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例,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译:贯通五经六艺。
这些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组合时,把同一成分放在一起,再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例,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例,粪土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例,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类似的还有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例,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
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陛下代皇帝,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例,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例,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例,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编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例,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也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钟期既遇,奏流水心何惭?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引用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三、常见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的翻译方法
1、判断句中,用者„„者„„也或者乃、则、是、为、即等,较容易识别,但只用也表判断的句子和者、也全不用的句子要特别注意,在句末用也很容易被理解为表肯定语气的语气助词。如:
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惠。例有“者”、也,一看就明白是表判断。晋鄙嚄唶宿将。
译:晋鄙是一名叱咤风云的老将。刘备天下枭雄。
译:刘备是当今天下的英雄。
例、例就难得多,不容易辨认。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这类句子属于判断句,并译成判断句格式,加上判断词“是”。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焉?
这(他)是个人,骂他是畜生,哪种侮辱比这厉害呢?
例的此人也,只有三个字,很容易翻译成这个人,其实它是个判断句。
2、被动句。我们对有被动标志词语的于、见、见„„于、受„„于、为、为„„所、为所、被比较容易掌握,但值得注意的是动词本身表被动,翻译时应译出。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例,见表被动,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动词。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例中拘、放逐、膑、迁、囚均为动词本身表被动。是文王被拘,而非文王去拘,以下几字的用法一样。在翻译时一定要弄清谓语动词的主语是谁。洎牧以谗诛。
译:到了李牧因谗言被诛杀。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译:而祖母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经常卧病在床。
例、例中诛婴都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果不译成被动,就会是到了李牧因谗言诛杀可是祖母刘氏多年缠绕疾病,这样说不通,不合原意。
3、理解常用固定格式的用法,在翻译中准确译出意义、语气。按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所以(用来„„、„„的原因)、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如: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译:没有占取什么财物,没有迷恋女色。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不汇集小溪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用来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如: 为之奈何?
译:怎样对付这件事? 何以汝为见?
译:要见你干什么? 何辞为?
译:辞什么呢?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译: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个人的统治,对这件事怎么办?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译: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译:假使尧在上主政,咎鲧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使君一何愚!译:使君多么蠢!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小吏的呼喊吆喝是多么的气势汹汹啊,老妇人的啼哭(哀求)是多么的悲苦啊。
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无乃„„乎(恐怕、只怕)等。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译: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译: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驰的马车怎能疏忽呢? 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吗?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范氏富,盍已乎?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译文:(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四、注意通假与活用现象
1、通假
翻译方言句子时,不明白通假现象,很难准确翻译。如: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译:怎么能因为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
例,陵通凌,译为凌辱。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把见陵翻译成见到山陵等之类的意思。
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译: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 例,振通拯,译为拯救,不懂得这是通假字,就会理解为振动或振奋,与原意大相径庭。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译: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织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例,句中裁为通假字,通才。
2、词类活用
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例,义本为名词,这里作状语,译为按道义,无屈的主语是我而非义。故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类似的句子如义不赂秦。试将理固亦然与此比较,理是主语,故不存在活用问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例,穷后带了宾语,形容词后一般不能带宾语,因此穷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穷困。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例,乐为意动用法,乐后代了宾语,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例,全为形容词作动词,因为其后带了宾语其真,名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保全、闻名。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例,履本为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踩着或踏着。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例,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廷面本为名词,后接动词,但均不是主语,主语是裴矩,故这两个名词作状语,译为当廷、当面。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以臣名之名()臣故畜牸牛畜()公诚愚矣诚()
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例,既是考实词的用法,又是考翻译。中名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命名;中的畜也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养;中的正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正。
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 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C. 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 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例要求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进行理解,其实就是考查翻译的能力。对句中的舍字的翻译非常关键,而舍字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或安营。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译: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例,雨为名词作动词,译为下雨;出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即放出。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例,名为名词作动词,译为闻名或有名。
第3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广水一中高二语文 梅小玉
考点说明: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三维目标:
在对文言文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本考点进行复习总结。重点点拨答题技巧、答题规范,指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抓准得分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翻译的常用技巧。
3、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知识重点:
1、指导学生答题时务必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学会寻找文言句子翻译考查点,再按要求翻译。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
第4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澧县三中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课时:4课时。方法:导学。准备:学案。内容和过程:
一、考纲要求:
《2013年湖南省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要求:
1、能够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准确把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常用虚词、特殊句式等。
2、能够前后联系,整体理解,推敲判定。
二、命题趋向:
1、笔译,一题三句(或两句),共10分.2、选句以大语段中议论抒情语句为主,但也不排除另选小语段.3、难度降低.4、文意理解与文言翻译相结合:综合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以实词为主。2009年湖南高考题翻译: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