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副中心
第1篇:上海2040城市规划副中心
上海2040城市规划副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规划)昨天起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1楼及“中国上海”等门户网站对外公示,将于年底报国务院批复。15分钟生活圈。
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表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此次规划的亮点,其中包括24小时运营的生活服务、归属感强烈的交往空间、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及就业创业机会、优化的住房结构等。
据悉,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意味着15分钟步行低碳绿色出行,就能够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于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这个社区是一个复合社区,面向未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应的转变。“社区中还将加大新建住宅中租赁住房的配建比重。”庄少勤表示。
新增城市副中心
规划显示,2040年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同时,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人口控制
规划提出,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不同需求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以人为本”的保障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至2040年,本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天花板”3226平方公里,削减到32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200平方公里的“留白”。
中小套型住房
在住宅用地的供应上,可能今后家庭规模会小一点,与此相应的户型会多一些,满足今后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交流的需要。所以,这个容量在规划当中是留足的,为此市民不用担心今后没有土地供应了,住房用地是充足的。
庄少勤透露,未来住房结构中,一个是中小套型的数量会增加。从今年年底开始增加中小套型的住房供应。第二个方面,租赁房的需求要增加。此外,根据未来人口国际化的需要,今后相应的配置方面也会进行优化。
上海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显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强化全球城市的专业功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提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上海2040》还提出,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服务整个市域的城市中心,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另外,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幸福人文城市。
《上海2040》提出:
构建多元融合的15分钟生活圈。促进各类人群间的社会融合,针对不同人群和家庭类型的多样化需求,调整住房的规模、结构、布局与方式,实现市民住房可负担、可获得;以城乡社区为基础构建15分钟生活圈,充分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营造优质的社区环境,推动社区交通、就业和公共交往空间品质提升。至2040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城乡社区公共开放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到90%以上。
保护风格独特的历史遗产。对各类城乡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整体保护,推动抢救性保护的适当实施;注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兼顾,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健全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和机制,促进历史资源的活化。至2040年,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大幅度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预算比重。
塑造特色凸显的城乡风貌。保护城市自然景观格局,构筑城市景观结构,营造更多富有人性关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培育和发展城市的高品质文化休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于进入的休闲游憩场所。至2040年,建成2000公里以上的绿道。
培育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活力,鼓励城市文化进一步包容开放,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塑造兼具人文底蕴和创意时尚的现代都会,使得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感受到上海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至2040年,文化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重达到15%以上。
第2篇: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上海市在1986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
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结合国道和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强市域高速公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市域内基本实现“15、30、60”的目标。“15”即重要的城镇、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主要集散地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此外增加东部地区对外通道极为重要,因此新规划对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规划用地。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并进一步研究连接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35%。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电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目标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保护1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上海传统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及对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与旧区住宅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开发。顺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住宅建设结构,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严格控制高层住宅。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四、实施效果
根据中央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市政府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并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正在有序实施。
第3篇: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 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 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 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 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 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 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 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 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