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第1篇:《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林丽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 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
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我们以前也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 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 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 “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 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 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 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 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 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 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 “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 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 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活动
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 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 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 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 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知识扩展】 短歌行诗文朗诵
重音:· 停顿: / 语速:快 慢 语调:升调↑降调↓平调→ 曲折调√ 语气节奏:()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
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慢(深情激昂 气足声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沉郁悠长 气缓声沉)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快(轻快愉悦气满声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快(轻快高亢气满声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惆怅舒缓 气舒声平)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快(急促高亢 气短声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慢(铿锵有力 气满声高)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第2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清明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经典诵读
备课时间:2015年5月2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意思。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4.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古诗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意思。
德育点: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自我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手段: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走进了一节经典诵读课,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我们的口号“胸藏点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吟诵了很多诗了,老师给大家选取了几首,把你自己喜欢的诗吟诵出来。
2、吟诵了这些诗,你发现了什么?
诗从内容上不仅有送别诗,写景诗 边塞诗,还有一类描写传统节日的诗。
3、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清明。
二、传授新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体会“欲断魂”渲染感受,清明节的人们凄清、哀伤的心境。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传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感受想要借酒消愁,正好有“杏花村”。“杏花村”可以拓展介绍。
重点字意思如:欲,我是通过迁移词语“青翠欲滴”来解释的。
“断魂”等等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体会 当堂课,落实背诵。三 拓展延伸
关于畅通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例如 描写春节
元日——王安石(北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重阳节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四 积累古诗
请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 板书设计 清明 扫墓 欲断魂
六 教学反思
第3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申报人:康素娟 王春兰 单 位:舞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时 间:2015年6月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根据高一(上册)古诗文单元(第二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诗人的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
第4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教学过程: 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
第5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通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读、会背这两句三字经。
2、使学生理解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苏询故事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询是谁?(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呢?
3、好的。现在老师给你们讲讲《苏询苦读》这个故事。
放苏询故事磁带。苏询,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询年轻时并不好好读书,而是糊里糊涂地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一天,苏询的书房里冒出了黑烟,大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第6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字词,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游戏学生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法 1.板书:秋浦歌
2.明确学法:解诗题→知作者→释字词→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习古诗,品读感悟
(一)解诗题
1.学生质疑
2.汇报交流:
秋浦:地名
歌:歌颂、赞美
秋浦歌:歌颂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二)知作者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学生介绍李白
3.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三)释字词
1.学生初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指导朗读古诗。3.小组内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4.交流汇报:
①乱:到处飞溅
②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③报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④动:荡漾
⑤寒川:冰冷的河水。
(四)
第7篇: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诵古诗,品古韵》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方法,积累名句。2.发展语言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3.激发以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品味古韵,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教学难点:诵读经典,体会诗人表达的意境以及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图猜诗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的诵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五年级也学了几首诗了,看看大家能通过图片直接吟诵出来吗?
(看图猜诗)
师: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我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今天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分享课,看看通过我们本册学习的古诗,我们又能了解哪些知识呢?
二. 分组交流
师:在课前,我们已经按小组进行搜集资料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进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