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观课报告
第1篇:初中化学观课报告
初中化学观课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观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观课报告1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主体是九年级学生,在九月份刚开始学习化学时,一直强调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但真正设计实验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的机会又很少,尤其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物实验现象又很不明显。等到学过了氧气的收集方法后,也知道了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好化学,实验的方法不可少。就想能不能把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收集起来再验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机会,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能力储备上看,学生在前面几单元学习过程中,已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以上方面的原因为本节课尝试通过实验活动,探究“捕捉”气体去“审查”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创设情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明确探究目标,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科学探究。
二、尝试“探究”教学模式,突出实验设计过程的指导
本课题内容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问题产生于课本,但却是课本内容的升华。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思路,感受探究实验的一个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归纳小结——课堂延伸——课堂突破——实验设计——整理步骤——分组探究——方案评价——探究小结。
通过创设探究欲的学习情境,运用问题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合理方案,小组实验探究,反馈评价方案。
三、课堂中的得与失
(1)引课时间过长,导致实验设计方案时间较紧。本堂课虽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考虑学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探究活动,总想通过更多的趣味实验来引出探究课题,于是设计了:吹肥皂泡,氢气吹肥皂泡,氢气吹气球以及学生用注射器抽出雪碧中气体再检验等一系列实验。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让学生不容易抓住主题,还耽误了较多时间。
(2)学生探究设计方案不能很快完成。学生头脑中只有氧气的制取实验装置,大部学生都是直接把漏斗与导气管连接,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有想到用乳胶管直接封住漏斗嘴,再用注射器抽出气体后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3)教师做探究的“向导”不够。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未能很好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时,个别小组未能给予关键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而教师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可以为后面的交流评价做好充分准备。
(4)学生对探究实验的现象没有记载。只考虑到突破实验设计方案,却忽略了现象的描述和记载。可考虑课前设计学案解决上述问题。
(5)学生参加实验的评价不够。由于时间的紧张,在实验后,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的成功与不足没能让学生很好的讨论再小结。
初中化学观课报告2
一、活动主题
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之一。新课程实施己有多年,在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已深人人心,但在在如何让课堂探究活动更有效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力图借助全县教师智慧,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使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活动安排
1、会前准备
(1)实践反思与文献学习
研讨会前一周全体初中化学教师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反思与文献学习,并形成初步观点。
(2)确定研究课并进行集体备课
研讨活动确定两个课例,分别由两位教师上研究课。上课教师制定预案并于研讨会前3日通过xx发布;全体初中化学教师阅读思考,找出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书面发至邮箱 ),上课教师根据讨论的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3)研究确定观课工具
由教研室负责根据研究主题研究制定“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有效性观察视角与观察点”作为观课记录的参照。
2、课前会议
研讨会当日8:20召开课前会议,上课教师说课,观课教师进行观察分工。
3、课堂观察
研讨会当日第2节、第3节参会教师观课。
4、课后会议
(1)会前准备
研讨会当日第4节课后,观课教师对观课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分工写出主题性观课报告(会后在xx发布)。
(2)研讨
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根据分工从不同的视角报告课堂观察的结果,并根据会前的学习与反思结合课堂观察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形成研究结论。
5、成果展示
活动结束后,根据研讨情况,由教研室撰写“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与观课教师的观课报告于会后一周内在xx发布,供全县化学教师交流学习。
四、活动要求
1、全体化学教师会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包括所选课例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探效性的研究。
2、上课教师要按时写好教学设计,以便及时在网上发布。
3、参加活动教师会后2天内上报最终反思报告(上课教师)和观课报告书面材料,以便及时发布。
第2篇:观课报告
阅读课型时间课堂观测报告
本周共听了两次课,周二秦艳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周四郭长杰老师的《桥》。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与观课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活跃,认知过程充实,目标达成度高。经过我们小组的分工观课,我主要从教室提问的观测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我浅显的认识。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策略之一。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两节课节课两位老师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秦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优美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导入的方式非常有趣。郭老师则是利用回顾的方式做引导,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有什么桥来和本次要讲的课文《桥》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来引出课题。两者根据实际进行课程导入,激趣方式各有千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秦老师和郭老师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分析:本节课秦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13个,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3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80%。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2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16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1人,深入思考后回答人次4人。
郭老师共提出了25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数18,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6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72%。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4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21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6人,是深入思考问题4人。
秦老师的提问设计非常好,她的教学基本功也非常扎实,整个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学生能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每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都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秦老师的问题有效性很高,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
郭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对课文人物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通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通过感受心情读出关键词语的情感,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
以上是本人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请多加批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观摩,积极汲取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讲课精华,更快的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第3篇:观课报告
2015年
从炎炎夏日延续到朗朗秋天的远程研修,犹如一杯散发着清香的美酒,浸润了我的心脾。六个优秀案例,各位教师都对教材有深刻解读、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广,驾驭课堂能力强,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在设计选材上,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感受最深的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安于课堂,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比较有效的方法,让我收益颇丰。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课堂上天马行空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呢?几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位老师都做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尤其是《
第4篇:观课报告
《摇篮曲 》观课报告
作者:崔纪兰 更新时间:2015-08-19 18:47 浏览量:2391 观看了郭老师的唱歌综合课《摇篮曲》,受益匪浅。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完成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郭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过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歌曲并能有有感情地演唱。2,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3,欣赏、感受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郭老师在本节课中目标设置明确、具体,符合《课标》理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能联系学生实际,并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关注情感、能力、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郭老师的这节课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有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发
第5篇:观课报告
——《认识倍》观课报告
研修期间,我认真的观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深深的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用华应龙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特别是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学生们侃侃而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陷入深度思考,然后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明。感觉王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再认识》这节课讲到“骨髓”里了。而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则用有趣的情景,吸引低年级学生们的全员参与,积极思考,让这节课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两节课都让我对数学的“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几年我都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下面我就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谈谈我的观课感受:
一、选择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台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不能一味的说教。而“倍”作为一个概念的学习
第6篇: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吴祖丽
2014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从教3年多了,珍惜每一次的培训,初当教师的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掌握、如何做到一个让学生尊敬又喜欢的优秀教师等等,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我认真观看了走进张金生老师的《跨栏跑》课堂、示范课《搏击操》课例点评、闫龙超《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张樱欣《排球移动垫球》、李军民《武术“形神拳”教学》、王鑫《太极拳24式第五组》。认真观看了六位老师的视频课,真是感觉受益匪浅,六节课风格各异,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设计,各位老师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下面我就闫龙超《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浅陋的看法。
一、闫老师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新颖,条理清晰,内容分明,以“中国梦”为切入点唤起学生的共鸣。提出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实现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梦,开始部分——追逐梦想,本节课在开始部分设计了“力量展示园”“速度拼搏园”“耐
第7篇: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和借鉴。《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 通过研修学习,我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现总结如下。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 《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习效果很好.老师利用陈州的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的哪些品质让你感动?顽强的意志,从而引入课题。老师针对问题逐个讲解,例如利用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例子讲解坚强的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非常好,学生学的津津有味,积极性非常高。总之,教材与学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