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

2024-02-10 07:13:2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静的。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学习。情怀是源于内心对于美好最深沉的追求,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怀的,一心为民的情怀最无私,最受人尊重。

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黄土高原一个小山村延川县梁家河。从此,在窑洞一住就是七年。这七年,让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群众思想的诞生过程。

陕北七年,当知青们受不了恶劣环境难以生活而纷纷离开的时候,他还住在一个老百姓的窑洞里。他说他并不感到寂寞。因为晚上的时候,村里边那些半大小子都会围过来听他讲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盖几个破被子,互相用身体来互相取暖。为什么大家对一个十来岁的小伙有如此的亲近感、亲热感。为什么其他干部开会时,群众说闲话,基本上没人听,乱哄哄的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而他开会,大家静悄悄。因为,他没有把老百姓当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铸造江山的主人,共产党离不开老百姓。他不说大话、空话,都是大实话,都想听的话,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习近平)。

为老百姓建沼气池,解决了他们的取暖做饭,为老百姓建淤地坝,使他们多打粮食,解决肚子问题,修男女厕所,解决上厕所的尴尬问题,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据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晚上,窑洞里有四五个小伙子陪着我,晚上不仅是他们,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陆续地吃完饭以后进了我的窑洞,来串门,来听我讲古今,因为我的故事多啊。问我这个问我那个,北京什么样子,知道还有国外,美国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们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们都还见过什么稀罕事,《三国》、《水浒》、《红楼梦》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了,讲《三国》、《水浒》、《红楼梦》,跟大家都是成为好朋友。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当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因为我在里边睡觉,静静地等,感动地哭了。正是人民群众这些心灵馈赠,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

人们常说“厚积薄发”、“多年磨一剑”,这就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剑。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第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还要做到精准扶贫。在他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群众思想的光芒,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

第2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读完,感触颇深。从书中深刻领会和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和懂得感恩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肃然起敬,作为一名教师,更值得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勤学习,要做一块积极进取的海绵。《梁家河》里的青年习近平白天拼命地干活,晚上看书学习,用积极奋进的态度正视困难,想方设法地为村子改变面貌奉献力量。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艰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广为受益,。干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能变得更好。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更应该做学习的楷模。向书本学习,向业界精英学习,向学界大牛学习。学习做人之道,提升综合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习管理班级,营造育人氛围。

二是知恩图报,常怀感恩之心。“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本书开篇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讲述了习总书记离开四十年后再回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朴情谊。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93年和15年曾先后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通过他的这些行动,我们能够感受到习总书记是位重情义的人,是梁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后生”。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懂得感恩,用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回报学校给予我们的平台和机会。

三是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的。习书记去梁家河当知青的时候,随行带了两箱书。在梁家河村民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也手不释卷。常常看书至深夜,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那点光亮看书,连脸都被熏黑了。青年习近平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让读书照亮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如此,大量的阅读让习近平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但我们不得不反省下自身,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日常观察,大家都不难发现我们的阅读时间正被淘宝购物、追剧、家务活所挤压和吞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信息量,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且海量化,常让我们成为信息的奴隶。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有计划地阅读仿佛本身就成了一件难事。但很难想象,这个时代如果连教师都不读书了,我们又要怎么培养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并爱上阅读,不仅要多读还要乐读、善读。

四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俗语说,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但由于现今,可能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有些人便会怀有投机的心理,渐渐了忘记当老师的初衷与坚守。当我看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修淤堤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时,深深地觉得这不正是“不忘初心”么?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少走弯路。

这就是我读《梁家河》以后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与诸位同事共勉。

第3篇:读《梁家河》有感

天职

——读《梁家河》有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一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说的真好,小地方大学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感悟。

阅读《梁家河》一书,可以说越读越喜欢,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阅读。习近平总书记17岁从北京城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一呆就是7年,从一个城里青年锻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不退缩、不抱怨,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和带领村民创造财富的情景,完美。

土窑洞,玉米面馍,煤油灯,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远离亲人万里之外,艰苦的环境,让小小少年无畏无惧,他用自己的爱和真诚,为梁家河的村民,想办法,创造财富。沼气池、缝纫社、代销店等都是在他的努力下创办的。他小小的年纪,就树立了一颗为大家服务的心,为村民办实事无怨无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说我是一个农民,他说梁家河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他说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多么朴实而感人的话语,真正为民的行为,才能真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鲁班巷支部胡齐林)

《梁家河》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夕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普通百姓一直只能暗中回忆,不敢言表的。我国在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间,在人们生活质量的很多方面的确是正如当时所批判的“今不如昔,缺吃少穿”,因为当时的治国理念是治民安国。紫阳是平息武斗后的1969年落实毛泽东主席的“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铁道兵修筑襄渝铁路ⅰ线,才开辟为修铁路服务的公路,1971年铁道兵的汽车才进紫阳。在这之前,紫阳交通运输只有汉江、任河、渚河有木船,顺水行舟是走激流跨险滩,提着脑袋干;逆水行舟是纤夫们脚蹬石头手趴沙,累得汗流浃背,喊得声音嘶哑。紫阳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花篮背篓和背架子,交通运输和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吃饭要有粮票,穿衣要有布票;照明的煤油,炒菜的盐,洗衣服的肥皂…..都要凭《购货证》。若是需要一点糖或酒,就要当时的生产大队出示这样一个《证明》,有时还要公社批:

×××购销社

兹有×××队×××因小孩无奶吃,需白糖壹斤,请供应为荷。

特此证明

×××公社

未完,继续阅读 >

《读《梁家河》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梁家河》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