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_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2020-02-28 读后感 下载本文

读《梁家河》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读《梁家河》有感

(鲁班巷支部胡齐林)

《梁家河》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夕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普通百姓一直只能暗中回忆,不敢言表的。我国在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间,在人们生活质量的很多方面的确是正如当时所批判的“今不如昔,缺吃少穿”,因为当时的治国理念是治民安国。紫阳是平息武斗后的1969年落实毛泽东主席的“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铁道兵修筑襄渝铁路ⅰ线,才开辟为修铁路服务的公路,1971年铁道兵的汽车才进紫阳。在这之前,紫阳交通运输只有汉江、任河、渚河有木船,顺水行舟是走激流跨险滩,提着脑袋干;逆水行舟是纤夫们脚蹬石头手趴沙,累得汗流浃背,喊得声音嘶哑。紫阳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花篮背篓和背架子,交通运输和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吃饭要有粮票,穿衣要有布票;照明的煤油,炒菜的盐,洗衣服的肥皂…..都要凭《购货证》。若是需要一点糖或酒,就要当时的生产大队出示这样一个《证明》,有时还要公社批:

×××购销社

兹有×××队×××因小孩无奶吃,需白糖壹斤,请供应为荷。

特此证明

×××公社×××大队

×年×月×日

明 ×××购销社

兹有×××队因耕牛配药,需白酒壹斤,请供应为荷。

特此证明

×××公社×××大队

×年×月×日

就凭证明,还得到购销门市部去走关系,不走关系,就会打折扣。当时商业战线和粮油系统的人,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攀得上的!那时的紫阳山区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仍然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当时老师讲诗歌创作,吟了这样一首诗:“村前一个小池塘,社员下地它照相。一年三百六十张,张张都有老队长”。当时还提倡“吃碗爬爬菜,也要学大寨”就在1976年,还有农民吃漆骨头粉和毛高粱,因大便秘结,梗阻死亡。当时谁能想到有今天的幸福啊!

习总书记当时下放到梁家河劳动锻炼,他把亲身体验之苦化为了立志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抱负,践行了安民兴国的战略。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此后,他无论在地方党政机构任职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与梁家河保持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梁家河故事也成为他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2 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他与人民情同手足。习近平同志说过:“当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他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人把他居住的院子围得满满的,为他送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几十里路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大家凑钱在县城照了合影、送他上车。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梁家河村民无论生病和生活有困难,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2012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在和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

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习近平同志曾先后给梁家河的村干部3 写了四封回信。每当得知梁家河有了新的变化,他都感到非常欣慰。1993年9月在福州工作期间,他曾回来探望梁家河的父老乡亲。2009年他在延安视察工作,休息之余,他与当年的村民代表一起,共话乡土情谊,共商村子发展之计。2015年2月13日,他专程回到梁家河看望村民,走田间、上地头,挨家挨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当晚,他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确定了大政方略。他走访的是梁家河村民,牵挂的是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温饱问题、富裕问题。

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为伟大。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致辞,再次向世界讲述梁家河故事,以个人成长诠释大国发展,以梁家河的小故事阐述中国梦的大理想。他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同志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在梁家河,习近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然而,当习近平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组织以4 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把他的申请书退了回来。后来,习近平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

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谋利益。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对媒体介绍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习近平同志曾经在自述中也讲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他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性信仰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2013年9月25日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立身、立业、立言的出发地,也是他践行党性信仰的锻炼地。1975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历亲为,率领梁家河群众改变面貌。冬季里,他与群众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一起从文安驿公社用架子车拉煤到梁家河村,解决群众做饭取暖问题。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受到了梁家河村民的广泛赞誉。“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

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梁家河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

知识品格不仅是他那时人生的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讲过,“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也正因此,他与当地的文学青年结成了好朋友。作家路遥就是因此和他认识的。那时,习近平同志去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去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知识,一起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了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激情

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陕北人用“苦焦”二字来形容生活的艰难,用“受苦”来形容劳动的艰辛。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他经受的“五关”,而最难的是跳蚤关。面对这些苦,习近平同志在自述中讲到:“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6 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以苦为荣,无私奉献。2003年,习近平同志接受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时说:“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梁家河村民则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们的印象中,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习近平同志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他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知道了沼气的好处,就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他亲自施工,1974年8月,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建成本县第一口沼气池。

1975年7月,延安报刊发长篇通讯《取火记》,完整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建沼气池的生动事迹。1975年7 8月,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沼气建设现场会,梁家河建沼气的经验在陕西省被推广开来。

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2014年2月,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他鼓励运动员时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怎么体现成果?是金牌吗?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近期,我读了《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8 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在今后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健康快乐地度晚年。

2018年6月

读《梁家河》有感

黄土地的儿子 ——读《梁家河》有感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读《梁家河》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

读《梁家河》有感

天职——读《梁家河》有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一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说的真好,小地......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读完,感触颇深。从书中深刻领会和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一个15岁的城市少年,背着行囊,来到了陕北的黄土地上,看到的是与城市不一样的梁梁峁峁,还有那坐落在黄土地腹地的小山村,也许有那么一丁点的好奇,但一个15岁的少年......

《读《梁家河》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梁家河》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梁家 读梁家河有感范文 梁家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